在息烽县石硐镇东隅苍翠群峦间,静卧着一方灵秀之地——水头村。这个被神龙传说浸润六百余载的古老村落,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谱写着动人的山乡变奏曲。
水头村原名“水源村”,意为水源宝地。村中有座水头水库,水库傍有一座形似汲水的“龙头山”,承载着一个悠远传说。相传古时,村里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水源枯竭、庄稼枯萎。神龙悯此方大旱,决定化身为山,护佑一方安澜。为感激神龙的守护,这座山被村民们称为“龙头山”,久而久之,水源村的名称便成了“水头村”。
这片5.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历史如溪流般绵延。明朝肇始,刘、何等姓氏先民在此拓荒;清朝时期,罗、杨等族接踵而至,渐成多民族聚居之地。上世纪50年代,前丰、红光部分村民组并入,水头村格局初定。如今,水头村辖12个村民小组,475户1690人和谐共居,其中少数民族(主要为苗族)135户528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杂居村寨。
苗族芦笙,是这方水土的灵魂之音,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波的故事尤为动人。杨波自高中毕业便跟随父亲研习芦笙技艺,1997年他组建芦笙队,让古老旋律从乡野登上专业舞台。2008年成为专职教师后,他创编的《蒙待央》等作品屡获大奖,在创新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永恒生命力。如今,他腰间常悬三支芦笙——父辈的“古笙”、自制的“新笙”、特制的“教学笙”,恰是文化传承三代更迭的生动写照。
站在龙头山山巅俯瞰,硬化公路如银色丝带缠绕青山,连栋蔬菜大棚在山地间铺展出生机盎然的绿毯。2019年,借助贵阳市深入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契机,石硐镇整合水头村、光明村、玉龙村、中坝村等10个村土地资源,合力建设4000余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位于我们村蔬菜保供基地就有72个大棚,面积达700余亩,主要种植辣椒,羊肚菌等蔬菜品种。2024年,解决11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带动村集体增收2万余元。”水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远介绍。
水头村的蝶变,还有这样一些重要发展节点值得铭记:1979年,村党支部书记付祥华率众造林400余亩,今已绿树成荫,涵养一方水土。2015年,改善颜家湾、李家湾、中坝片区村居面貌,道路硬化同步推进,获得“省级文明村寨”殊荣。2016至2019年,产业结构调整大幕拉开,700亩青脆李、300亩刺梨蓬勃生长。60余公里“组组通”“村村通”道路蜿蜒伸展,产业路覆盖率跃至80%,户户通自来水彻底终结“望天吃水”历史。2023年,村集体成立息烽圣坤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年收入突破10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
当第一缕晨曦掠过龙头山的苍翠,这个古老村落又将开启新的篇章,那些穿梭在蔬菜大棚的身影,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图景中,正以勤劳与智慧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神龙传奇”。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