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养龙司,蝉鸣与笑语交织成歌。6月26日,堡子村驻村帮扶单位带领五十余名高校师生组成“文化轻骑兵”,踏着晨光奔赴村寨,以“历史课堂+非遗传承+民生关怀”的立体实践,在乡土间播撒文化火种。从养龙司小学的靛蓝课堂到村会议室的普法戏台,从抗战故事的深情讲述到困难家门的米油暖意,这场充满烟火气的驻村活动,正让乡村振兴的脉络在文化浸润中愈发清晰。
课桌前的烽火记忆:当历史课遇见创意传承
在养龙司小学二年级课堂上,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师生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和趣味问答等形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感悟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在养龙司小学五(三)班,老师们为孩子们准备了精美的针线包。“一针一线,都能缝出美好的祝福”。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穿针、制作香囊,缝制花纹。不一会儿,一个个造型可爱的香囊在孩子们手中诞生。
在养龙司小学四(三)班,孩子们把植物平铺在白色的帆布包上,用纱布轻轻覆盖,拿起小锤子有节奏地敲打,在布料上晕染出自然的纹理。“快看!这片叶子的叶脉都印出来了!”孩子们举着布料互相展示,兴奋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这场充满创意的实践课,不仅让孩子们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更将红色记忆融入一针一线、一抹色彩之中。
舞台上的普法课堂:当禁毒宣传遇上文艺表演
堡子村会议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禁毒宣传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师生们通过歌曲、快板、知识问答等形式,向村民普及禁毒知识,发放禁毒宣传资料。“这个活动好,大人小孩都能学到知识!”抱着孙子的梅正碧阿姨笑着说。驻村工作队现场发放的20余份图文并茂的禁毒手册,帮助村民更直观地认识毒品危害。
屋檐下的民生温度:当帮扶物资遇见灶火炊烟
村组道路上,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与驻村工作队、村委会工作人员,拎着米油、扛着康复器材走进困难群众家中。“刘奶奶,给您送点生活用品,最近身体还好吗?”驻村第一书记李其兵和派出单位工作人员将米油搬进残疾老人刘明碧家中,了解村民生活情况、讲解汛期注意事项。在重残病人沈成芳家中,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张老师为沈成芳送上辅助康复器材,“有了这个器材,我可以自己尝试走路,争取生活自理,为家人减轻负担。”沈成芳摸着崭新的器械,眼眶泛红。
此次活动中,驻村帮扶单位不仅搭建起“高校智慧—乡村需求”的对接桥梁,更让乡村振兴的内涵在“历史传承—文化创新—民生改善”的三重奏中愈发立体。“当孩子们学会用一针一线传递情感,用一抹色彩描绘历史,当乡亲们在课堂上读懂法治,当困难家庭感受到生活的希望,这便是文化赋能乡村最鲜活的注脚。”正如堡子村党支部书记曾义刚感慨道。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