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三五”时期总结
一是稳步推进经济工作。“十三五”末,预计完成地方生产总值增长8.5%,年均增长7.51%;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增长10%,年均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8亿元,增长7.5%,年均增速为6.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9亿元,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97元、17415元,增长8%,9.5%;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325.62亿元,年均增长12.68%;外贸进出口总额241万美元,增长10%;实际直接利用外资5500万美元,增长3.8%。
二是切实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预计)1011.95亿元,其中2016年完成投资272.23亿元,增速23.5%;2017年完成投资332.72亿元,增速22.2%;2018年完成投资120亿元,增速-12%;2019年完成投资133亿元,增速9.5%;2020年1-11月完成140.29亿元,同比增长6.45%。
三是省重大工程和重项目有序推进。“十三五”期间,我县实施省级重大项目100个,总投资695.1亿元,完成投资216.31亿元。2020年我县有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20个,总投资106.24亿元,年度投资目标22.6亿元。
四是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我县共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项目40个,项目总投资约12.24亿元,已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6.44亿元。2020年我县共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项目6个,项目总投资约1.75亿元,已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0.92亿元。
五是稳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期间,关停煤矿5座,商品住房库存量处于合理可控水平,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累计减免8.36亿元,成功发行公司债券8亿元。深入推进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46笔1.4956亿元;发放自主创业奖励408人187.25万元;发放场租补贴1197人次1247.92万元。实施城乡“三变”改革试点项目109个,培育各类“三变”经营主体215个。吸引马来西亚、泰国、摩洛哥等15国政要及企业来息考察交流。
六是稳步抓实营商环境建设。成立息烽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息烽县百企大服务实施方案》,实行一个企业、一名县领导、一家帮扶单位“3个1”帮扶机制,建立单位与县领导、企业之间点对点的联系,针对性地为企业解决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七是稳步推进节能服务工作。“十三五”以来,累计开展节能监察124次,进一步规范了相关单位的用能行为。制定了充电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按年度制定了工作方案。累计完成电桩建设44台。“十三五”期末,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16.82%,比目标15.5%高1.32个百分点;完成能源消费增量20.72万吨标准煤,比目标30万吨标准煤9.3万吨标准煤。
八是稳定抓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工作。“十三五”期间,一是完成了息烽县天安粮油储备库建设项目工作。占地8698.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475.8平方米,仓容25000吨(稻谷),项目总投资估算4550万元,在全县十个乡镇共建设了一个放心粮油配送中心和十二家放心粮油经销店,在全县范围内设立了25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落实了成品粮储备大米200吨、菜油50吨,增强了市场调控能力。在全县共设立5个粮油价格监测点,并及时发布市场价格信息,保障了粮油市场的价格稳定。2020年全县10个供应网点共投放粮油582.5吨,疫情期间投放市场大米23吨,实际销售5吨。五是抓好息烽县天安粮油储备库3000吨应急食用植物油储备罐建设项目和年产1.8万吨成品大米应急加工车间项目建设。
九是认真抓好物价监测,稳物价惠民生。“十三五”期间,做好价格监测、分析和预警工作,积极推进重点价格改革工作,做好我县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编制《息烽县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收费目录清单》,强化我县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
十是抓好国债、中央预算内项目申报储备工作。国债申报储备情况:已推送新增中央投资项目38个,总投资116.23亿元,申请新增中央投资资金69.64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申报储备情况:2020年共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39个,总投资62.12亿元,拟争取中央资金17.19亿元。
二、“十四五”期间发展思路
(一)强化经济调度,做好县域经济特长生。按照息烽县“十四五”规划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十四五”末期地方生产总值达222.54亿元,年增长率8.5%,做好统筹调配工作。聚焦息烽县域发展实际,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弱项、补短板,打造“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协同发力新局面,科学应对息烽经济发展中新旧动能转换的“空窗期”、高质量发展的“阵痛期”,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3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在贵阳市建设特大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布局,形成“一主一副多组团”的市域空间结构中,积极融入贵阳市中心城区—修文—息烽北部同城化走廊,主动承接非主城区功能,进一步加快与贵阳六城区同城化发展步伐。
(二)强化康养规划,打造特色康养品牌。继续做好《息烽县“十四五”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21年提交终稿审批实施。充分发挥息烽县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积极融入“健康贵州”战略,以建设“健康息烽”为总目标,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大健康创新发展工程专项行动方案》,着力推进大健康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着力维护全方位、全周期人民健康,实现共建共享、全面健康,助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围绕“医、养、健、管、游、食”大健康全产业链,以大健康统领全县一二三产向中高端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康养医药医疗、康养养生养老、康养运动、康养管理、休闲避暑、健康食品等中高端大健康产业,实施“大健康+”中高端复合产业发展模式,抢占大健康产业发展新高地。到2025年,息烽县大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环境持续优化、产业创新有效提升,实现健康生活、健康生命、健康文化三位一体的全面健康。到2035年,将“红色息烽·氡泉之城”打造成省级知名康养品牌,提升我县康养产业市场竞争力,塑造宜居城市形象。
(三)强化物流保障,疏通县域运输经脉。着力编制《息烽县“十四五”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快解决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物流业自身转型升级,降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水平,增强实体经济活力。“十四五”期间按照专项规划科学谋划我县物流业发展布局,把握“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的重要契机,充分发挥息烽县的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对接贵阳、遵义对外开放平台,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黔中物流新格局,将息烽打造成为南接贵阳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北连黔北物流新城,水运通江达海,网上畅通无阻的水、陆、空、网四栖现代物流综合服务枢纽。至2025年,全县物流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夯实,基本建立便捷高效、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对经济社会发展拉动作用显著增强,成为推动产业专项,促进产业组织变革的总要纽带。到2035年,形成完善的物流产业链条,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运输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强化服务业发展,开辟市场新风向。紧抓县域服务业企业上规入统工作,积极培育有实力的服务业企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形成更加完备的产业布局。到2025年,完成新增上规服务业企业15家,壮大我县服务业行业实力,普及行业各方面,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更高质量的服务。到2035年,服务业实现年均增长9.0%,增加值突破260亿元,从业人员达20万人。
(五)强化重大工程和重项目建设工作。一是牵好项目“牛鼻子”。抓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涉及的相关项目必须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台进行并联审批,对于已开工建设的项目督促业主单位抓紧完善可研、初设等相关手续,规范项目建设程序。积极培育和积蓄发展新动能,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夯实固定资产投资“基本盘”,分阶段分年度建立中长期项目储备库。按行业划分高水平谋划好2019-2020、2021-2025、2026-2035项目库。二是打造投资“新引擎”。统筹全力推进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投资稳经济的“新引擎”。按照当好县域发展“特长生”的科学定位,围绕打造大健康消费品牌集散地、避暑养生品牌集散地、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磷煤化工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区、大健康新医药产业集聚区、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区的目标,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温泉大健康消费品、磷煤化工、特色食品、新型建材等产业,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真正让引进的产业项目能够发挥应有效益,支撑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三是破解资金“老难题”。按中央省市投资导向,将项目申报列入每年重点跟踪督办事项,逐年精包装一批项目实现精准对接,实现向上争取资金年逐年增长。
(六)强化抓好中央预算内项目资金争取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项目谋划和滚动储备机制,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省、市资金的重点投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抓紧策划一批高质量的、有较强竞争力的项目。
(七)强化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一是加大节能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接力度,将开展节能执法监督检查作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开展节能执法监督检查,对全县公共机构能源情况进行监察。努力推进我县各领域实现节能降耗。二是强化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继续推进能源消费量达500吨标煤以上或年电力消耗200万千瓦时以上或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机构或集中办公区,开展能源审计。三是努力支持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节能技改的积极性。四是努力推进充电桩建设。着力做好协调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充电桩建设投入力度,为我县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增添活力。
(八)强化物价监测,稳物价惠民生。一是规范政府定价工作,实行政府定价目录清单制,按照《贵州省政府定价目录》、《贵州省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收费目录清单》《贵阳市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收费目录清单》规定:按照年度编制我县《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并在同级政府网站进行公示,同时要求各执收单位在同级政府或本部门网站进行公示,未经公示,不得进行收费。公示内容包括:收费项目、标准、依据及12315价格举报电话。二是按照国务院积极推进价格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教育收费政策改革、出租车运价改革、旅游市场价格改革、水价改革等;组织实施重要商品价格改革方案,制定价格管理措施;依法审批水、气、教育收费等列名管理的商品价格。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对重要商品、服务价格和市场供求的变动情况和非常时期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况进行调查、预报和分析;对商品和服务价格实施价格监测、预警和协调;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县价格监测工作并提出政策建议,实施价格政策宣传和市场价格信息发布,为政府抉择提供可靠依据。四是做好涉案价格认证工作,为我县司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和定罪量刑提供合理依据,切实维护价格鉴定工作的严肃性和司法公正性。
(九)强化做好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工作。一是到2020年底,确保4000吨县级储备粮轮换入库;积极争取承储市级储备粮规模,增强我县粮食安全应急能力;积极推动粮油应急保障补短板项目即息烽县天安粮油储备库年产1.8万吨大米应急加工项目及3000吨植物油应急储备罐建设项目建设,确保完成立项、土地、环评、规划、可研等前期手续,力争2021年启动建设、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研究制定《关于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息烽县县级储备粮安全管理的实施意见》;将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纳入息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逐步实现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分离。二是到2025年,我县粮食安全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县级粮食储备规模进一步提高,总体规模达到7700吨,满足6万人6个月销量;积极争取省、市储备粮在我县承储,各级储备粮规总规模达到25000吨以上;有效仓容达30000吨以上;全县粮食加工产能达到2万吨/年以上,加工转化产值达1.2亿元以上;粮食市场体系逐步健全,粮食物流量达3万吨/年以上,粮食相关产业销售额达3亿元以上;以县农投公司、供销公司为依托,至少培育1家粮食产业龙头企业;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依托息烽县天安粮食储备库粮油检验中心化验室,县财政强化资金投入,确保该化验室能对主要粮油品种质量及卫生指标进行检测;强化息烽县天安粮油储备库“智慧粮库”系统建设投入,积极与省、市智慧粮食监管平台对接,实现互联互通;积极融入市智慧粮食监管平台。三是到2035年,我县粮食储备、产业、市场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县级粮食储备规模达到10000吨,满足8万人6个月销量;力争省、市、县各级储备总规模达到28000吨以上。确保有效仓容达33000吨以上,力争达到38000吨,粮食相关产业销售达5亿元以上;力争新培育1家以上粮食产业龙头企业。
(十)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持续深入开展长输油气管道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大长输油气管道整治攻坚力度,落实和完善整治措施,建立完善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防控体系,确保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