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经开区2023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24-04-17 字体:[]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息烽经开区在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在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下功夫,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贵阳贵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决策部署和市委“四主四市”工作思路,紧扣县委落实“强省会”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题、工作主线、工作主目标和“两区一地两示范”发展定位,扛牢经开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职责使命,按照胡忠雄书记关于开发区强化园区规划、强化园区建设、强化园区服务、强化园区体制、强化园区招商、强化园区项目“六个强化”的要求,持之以恒“强工业”,以实干和担当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1.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3.4%,为市、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经开区力量。

第一,强化园区规划。以服务更好县域工业“集群、特色、链式”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规划为先,前瞻谋划、科学规划,不断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一是抓好空间规划。根据市有关文件要求,确定了工业集聚区范围,规划面积22.31平方公里,完成工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规划环评编制工作并通过专家评审,完成2023年度园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工作,推动完善“一区四园”总体布局。聚焦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三个关键”,积极谋划建设东部产业转移和备份基地,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二是抓好产业规划。聚焦磷(氟)化工主导产业、健康医药(化学药)特色产业“一主一特”工业产业定位,因时因势持续完善《息烽经开区“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规划》《息烽县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产业规划》等产业规划,动态建立完善磷(氟)化工主导产业、健康医药(化学药)特色产业、新能源电池材料风口产业、磷石膏新型建材协同产业“四业”和纺织补链产业“一图三清单”和“两图两库两池”,为加快形成“一主一特”引领、多产业并举支撑工业发展格局充实产业规划保障。

第二,强化园区建设。始终把园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完善“硬设施”,为企业入驻、项目落地提供良好平台载体,努力让产业项目“拎包入住”。一是抓好标准厂房建设。紧盯2023年市级下达息烽标准厂房开工25万㎡、建成20万㎡的目标任务,全年开工标准厂房建设项目6个,开工26.9万平方米、建成21.64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二是抓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制定《息烽经开区工业集聚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实施方案》,启动园区环保管家工作,根据园区地形地貌、主特产业分布和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为园区企业污水处理预留空间,补短强弱,建成化学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一期),推进何家坝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处理厂(站)累计达到10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1万吨/日,有效满足入园企业污水处理需求。三是抓好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紧盯要素配套,编制完成《贵州息烽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加强水、电、路、气、汽等要素配套谋划建设。推进两岔河水库建设,完成园区电力保障规划编制,新建10kV线路2条、220kV专线1条、35kV专线1条,实施迁改线路3条,谋划建设110kV变电站1座,扩建220kV盘脚变110kV间隔,建成化学药动力中心(一期),推进何家坝产业园入园道路及热电联产项目建设,铺设磷化集团合成氨公司至化学药项目天然气管网6.5公里,园区要素配套不断完善。

第三,强化园区服务。紧紧围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探索建立“事项清单化,提高知晓度;责任链条化,提高衔接度;办理简单化,提高便捷度;评价指标化,提高满意度”“四化四度”工作机制,持续深化“园区事园区办”,提升服务能力水平,擦亮“贵人服务”品牌,实现服务有温度、有力度、有效度。一是抓好平台建设。成立息烽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有效整合县投促局代办服务中心、县政务服务中心与园区服务中心人员,满足园区企业办事不超30分钟车程需要,严格按照《贵阳贵安园区政务服务中心平台建设方案》要求,规范设置办事大厅和综合服务窗口,配齐相关软硬件设施,确保设施设备到位,办公办事环境规范有序。二是抓好事项承接。规范领取园区事项48个、经济特色事项22个,在贵州政务服务网“园区事园区办”专区统一对外公布,让企业、群众办事只看“一张表”,推动实现“看表即懂,点表即办”。制定《息烽县“园区事园区办”考核细则》,将行为规范、办理时限、服务质量、企业满意度等考核量化,构建受理、交办、代办、督办的闭环服务体系。三是抓好企业服务。依托线上线下开展企业服务,持续推进“五个一办”,定期走访企业收集困难问题,拟定工作提示督促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变“等你来办”为“我主动办”,并对办结事项及时回访。截至2023年12月底,已为企业办理企业提供线上事项许可办理342次、线下协调及业务办理咨询服务共计81次,得到锦源晟等企业好评。

第四,强化园区体制。紧紧围绕解决好“人”的问题,探索推进“园、地”融合,健全完善园区体制机制,不断选优配强园区干部,推动经开区更好运转、更好发展。一是推进组织体系融合。探索建立县直部门与经开区干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2023年,从县直部门选配2名熟悉经济运行、项目建设等业务的干部到经开区任职,从经开区交流2名干部到县直部门和平台公司任职,1名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兼任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2名经开区领导班子成员兼任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3名县直部门有关负责人兼任经开区部门职务。二是推进工作体系融合。聚焦经开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企业服务等主责主业,结合内设机构职责,强化与县工信、县应急管理、县投促等部门融合,县工信、县应急管理、县投促等部门均有领导干部兼任经开区部门职务,县投促局代办中心整合到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一体推进园区安全整治提升、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工作。三是推进责任体系融合。为更好担负起经开区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职责使命,从组织架构和领导干部职责等方面进一步厘清县委与经开区党工委、县政府与经开区管委会之间的关系,从行业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厘清县工业和信息化局与息烽经开区在工业产业发展方面、县投促局与息烽经开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关系,推进行业部门与经开区在各自领域一同负责、一同履责、一同尽责。

第五,强化园区招商。紧紧围绕“数据实、举措实、成效实”开展务实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率,引进企业6家,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7.8亿元,占全县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的50.14%。一是深化产业链招商。聚焦“一主一特”工业产业定位,抢抓“强省会”机遇、抢占“新产业”风口、抢跑“新能源”赛道,引进10万吨磷酸(锰)铁前驱体、4万吨磷酸铁锂等优质项目,推动“磷酸—磷酸铁—磷酸铁锂—锂电池”产业链延链强链;签约卡本嘉泰公司、百特文理等健康医药企业,化学原料药产业园企业成员扩军,正在形成产业集聚。二是深化以房招商。充分发挥“招商易”作用,3个通过一消的标准厂房项目入驻企业3家,使用面积11.35万㎡,入驻率100%,2023年建成标准厂房意向入驻企业3家,计划使用面积10.53万㎡,意向使用率52.65%。三是深化基金招商。围绕上级政策导向、资金投向和企业发展需求,积极帮助企业争取资金,为贵州航盛锂能争取省新型工业化基金1亿元,帮助其他园区企业争取市创投基金5000万元、上级有关资金3452.18万元,积极谋划建立县级创投基金,促进企业减轻前期投入成本,让招商引资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创业。四是深化以商招商。用好企业“朋友圈”“生态圈”,发挥企业地缘、人缘、亲缘等优势以商招商,借助开磷化肥成功引进德之润,通过四川澄华推荐成功引进百特文理,以商招商成效显现。五是深化驻点招商。选派一名县级干部驻点市驻广州办事处专职招商,依托省、市驻外办事处开展以商招商,到北京、武汉、深圳等地参加健康医药、新能源电池产业推介会,赴成都、重庆、深圳、广州、上海等地进行招商考察,成功引进锦源晟、重庆蓝洁等大企业、好企业。

第六,强化园区项目。始终坚持项目为大、项目为重、项目为王,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推动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2亿元,占全县完成数的50.38%;完成工业投资22.58亿元,占全县完成数的82.86%。一是谋划项目。牢牢把握发展趋势,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方向,从上级政策中充分挖掘“含金量”,精准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全力向上争资争项,申报省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114.6亿元。二是招引项目。聚焦“一主一特”工业产业定位,招大引强选优,全年引进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18.8亿元,为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三是建设项目。开工建设西洋实业50万吨速溶针状肥及30万吨新肥(高塔)、航然年产4万吨磷酸铁锂、开瑞科技6万吨磷酸铁、10万吨磷酸铁锂、锦晟天奈10万吨磷酸(锰)铁前驱体等项目12个,建成投产年产1亿条塑料编织袋、40万吨湿法净化磷酸(PPA)、航盛10万吨电解液(一期3万吨、二期3万吨)、开瑞科技2万吨电池回收(一期1万吨)等项目4个,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四是服务项目。聚焦“地、证、电、房、人、钱”六大要素配置资源,完成工业用地收储1398亩,一对一、点对点为项目在环评、安评、能评、施工许可等证件办理方面提供服务,与供电部门建立周联席工作机制,按照先急后缓原则推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标准厂房67.05万平方米,为园区企业管理层、员工新提供用房88套,帮助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208名,引进高层次人才3人、紧缺型人才15名,获批专债资金6亿元,切实为项目落地建设做好服务保障。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