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息烽县养老服务工作直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特困供养机构专业化服务缺失、分散供养服务保障薄弱”等痛点难点,以改革破题,创新推出“服务购买+”模式,有效破解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专业服务、多元共治”的高质量特困供养新路径。
一、深挖痛点,厘清服务短板。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研剖析特困供养人员服务短板,系统梳理了特困供养机构专业化服务缺失、分散供养服务保障薄弱等问题。一是特困供养机构专业化服务缺失。机构护理人员专业化不足、技能单一,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精细化服务匮乏。二是分散供养服务保障薄弱。委托照料责任不清、监管缺位,“只签约不服务”“服务打折扣”现象突出。三是供需精准匹配不足。自理能力评估滞后、不精准,服务供给与个体需求严重脱节。四是资源整合与监管滞后。政府“大包大揽”效率低,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监管体系不健全。
二、“服务购买+”赋能,构建多元共治生态。息烽县摒弃传统路径,以“服务购买+”为核心引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新生态。一是“服务购买+专业运营”激活供养机构动能。按照每人每年4000元运转经费和配齐必要管理人员工资(平均每人每月6000元),预算运营经费(人员工资)401.4万元(基本生活费和照料护理费按入住人员据实拨付),通过公开招标,将公建公营特困供养机构“管理+护理”整体打包,交由专业第三方运营管理。引入专业管理团队和护理团队,服务内容拓展至医疗协助、康复训练、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等精细化领域,服务质量跃升,特困老人满意度98%以上。二是“服务购买+评估考核”强化分散供养。购买第三方专业服务,对全县所有特困人员开展全覆盖自理能力精准评估,及对分散开展护理、生活质量考核。依据评估结果动态划分护理等级(全自理/半护理/全护理),规范签订协议并发放护理费;考核照料人履职(生活照料、助餐助浴、安全守护等)不到位的及时督促整改(动员特困人员入住机构、督促照料护理人整改或更换照料护理人),显著提升照料护理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机制护航,全链条保障改革行稳致远。为确保“服务购买+”模式高效规范可持续,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一是严把“入口关”。制定《供养机构购买服务项目采购方案》,明确资质、经验等核心要求,邀请专家和乡镇代表参与评审,优中选优。二是细化“标准尺”。制定《供养机构运营考核方案》,明确服务内容、流程、安全、应急等标准规范,将服务质量、满意度、照料护理水平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同时,出台《特困供养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方案》,明确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人员要求等核心要求。三是强化“过程控”。制定《息烽县供养服务机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息烽县养老机构食材管理制度》等制度,建立民政牵头,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综合运用“四不两直”抽查、满意度测评、远程监控(如“明厨亮灶”)等方式,形成监管合力。四是用好“指挥棒”。实施严格绩效评估,结果与服务费支付、合同续签、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压实第三方责任。
四、成效彰显,民生福祉提升与治理效能跃升。“服务购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多赢。一是特困老人“愁容”变“笑容”。集中供养老人享受专业、人性化服务,文娱活动频次增至平均每周3次,个性化康复覆盖率达85%。分散供养老人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有效解决。“现在有人陪着说话、锻炼、娱乐,饭菜可口,很幸福”—养龙司敬老院高大爷的心声道出了变化。二是专业水平“大跃升”。特困集中供养机构护理专业化、标准化实现质的飞跃,培育带动本地市场发展,新增相关就业岗位20个。三是财政效能“更优化”。变“养人办事”为“办事养事”,服务质量大幅提升,真正实现“花同样的钱办更好的事”。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