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纵深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一是继续深化医改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市、县相关要求,切实建立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国家、省级试点建设工作。二是继续推进医共体建设,实现医共体内“六统一”(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械管理、统一绩效考核),将村卫生室纳入医共体管理,作为乡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三是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力量。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对接,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卫生健康系统编制不足问题,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充实我县高层次人才队伍,做好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应急处突技能培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二)加快推进医疗机构体系建设。一是调整优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合理配置县级医疗卫生资源,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整体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发展。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前提下,完成卫生健康系统项目建设,切实提升应急处理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加大力度解决好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迁建、扩容等问题。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布局,建立城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三是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布局,建立城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功能服务和公益性的宣传,逐步引导基层群众养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转诊县医院”的就医习惯,逐步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满意度。
(三)巩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持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巩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二是持续推进扩大免疫规划工作,保持高水平的接种率,免疫规划疫苗相应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加强免疫规划工作和规范化管理,杜绝疫苗接种事故的发生。三是进一步完善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乡村妇幼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持续规范妇女、儿童保健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四)大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能力。一是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强化与省内、外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专科技术的三甲医院的协作,承建、共建重点特色专科。二是大力实施优质服务。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调阅健康档案、住院病历、检验检查结果等协同应用实现一体化管理。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移动支付、床旁结算、就诊提醒、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便捷服务。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实现就诊信息互联互通,患者使用统一的就诊卡可以在任一医疗机构就诊,将就诊卡整合就诊、结算、支付、查询、挂号等功能,开通信用支付功能,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三是巩固免疫规划实施工作,巩固以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接种率和合格接种率为中心的预防接种服务,健全预防接种各项制度,加强免疫规划系统的网底建设,确保接种信息传递渠道通畅。四是严格医疗质量监管。医疗机构建立完善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特别是侵入性操作的安全风险监控和管理机制,将医院感染防控作为年度校验和医院评审评定“一票否决”指标。开展医疗乱象整治专项活动,确保医疗安全。
(五)持续巩固健康扶贫工作。继续巩固做好健康扶贫工作,紧盯让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保持现有帮扶政策、保障措施力度,保持攻坚态势,巩固并扩大我县健康扶贫工作成果。继续强化培训,提升村医技能,夯实基层基础。以县域内医共体建设为依托,加强村医业务技能培训,提升村医医疗业务水平,做实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个性化等医疗服务。
(六)继续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严格相关文件精神,全力抓好县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加大疫情防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我县疫情防控核酸检测能力提升。重点抓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精准防控,严格落实体温检测、绿码通行、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维护。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织密每一道防线、堵住每一个漏洞,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的各项措施要求。合理储备应急物资,为应对可能发生新的防疫危机做好充分的战略准备。
(七)实施医疗卫生服务多元化监管。一是落实医疗卫生机构主体责任。全县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按照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求制定医院章程,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提高医院运行效率。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年度开展依法执业自查自纠,自查落实情况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重点专科申报、行风建设考核等内容。二是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卫生健康部门会同公安、市场监管、医疗保障等相关部门建立协同监管机制、信息互通机制,在对医疗机构违法行为惩处中形成合力,全面提升监管效能。进一步实现从单一医疗服务机构监管模式向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双重并重”监管模式转变。推进“数据铁笼”卫生监督应用,全面实现卫生监督执法信息化管理。建立“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机制,落实医疗卫生机构依法执业红黑名单制度、不良执业行为积分制度。三是强化社会协同监督。建立“督医”制度,在全县所有医疗机构推行。建立舆情处置快速反应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发布、公示医疗机构校验结果、不良执业行为、非法行医查处等相关信息。确保有投诉举报必核实查处、有结果必沟通反馈,提高回复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四是做好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掌握我县涉及重点职业病危害企业基本信息,建立完善我县职业卫生监管体系,按照上级业务指导部门和局领导的有关要求,完成相关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目标任务。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