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下,扎实有序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夯实工作举措,压实工作责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结合卫生健康工作实际,现将2022年疫情防控报告如下。
一、工作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2022年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一)防控总体情况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松劲心态。特别是贵阳疫情发生以来,积极采取“五个超前准备、五个快速行动、五个规范管理、五个强化推进、五个体系支撑”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不断修订完善方案、预案,有效遏制疫情发生。9月疫情发生以来,静态管理期间共实施5轮全员核酸检测、3轮全域抗原检测、9轮区域全员核酸检测等一系列防控措施。启用9个隔离点,承接南明区、云岩区和修文县分流的高风险人员,累计转运初筛阳性感染者13人到定点医院医治。截至目前,我县取得了“零确诊”“零疑似”的成果。
(二)取得的防控成效
1.强化源头防控,坚决阻断疫情输入风险。一是开展防疫知识培训。共组织开展国家省市相关防控政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方案》、院感防控、核酸采样能力、流调能力、实验室生物安全等防疫知识培训39次2177人次,共组织参加省、市线上防疫知识培训19次1200余人次,推送疫情信息410条(次),阅读点击量58万余次。二是完善卡点配置。在高铁站、汽车站、高速路口设置卡点,共派出500余人次医务人员参与卡点核酸检测、体温测量排查和医疗指导等工作。三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由政府牵头、派出所配合、疾控中心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共收到协查函222份,涉及需要管控人员471人。四是做好重点人员(场所)监测。对我县重要场所及其从业人员进行采样,共采集检测外环境标本1.3182万份,各类重点人群核酸采样检测3.0404万份,从业人员采样检测2.5013万份。五是规范发热病人管理。除定点发热门诊(诊室)外,其余医疗机构一律不得收治发热患者,发现可疑患者在规定时限内报告乡镇卫生院按流程处置。药店购买退烧药人员按照属地化进行排查,从源头做好发热病人监测管控工作。六是严格落实院感防控举措。进一步加强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和院感防控管理,合理设置工作流程。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县强化医护人员防护培训和院感管理,实现了新冠肺炎病例“零确诊”、医务人员“零感染”目标。
2.科学规范处置,落细落实各项防控任务。一是建立医疗救治体系。我县无定点救治医院,息烽县人民医院仅作为救治储备医院。确定县妇幼保健院为县级“黄码医院”。配有救护车19辆,负压救护车1辆,另向省市申报4辆负压救护车。完成救护车洗消站选址(县人民医院)。二是强化医疗机构就诊人员监测。医疗机构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进一步规范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2家发热门诊和流长镇、养龙司镇、九庄镇、石硐镇4家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充分发挥“哨点”作用。三是开展重点场所督导。静态管理期间按要求规范停诊13家,督查医疗机构137户次,督导集中隔离酒店181户次,督导公共场所253户次,参与行业主管部门暂停美容院(店)等密闭场所85家次,关停洗浴场所21家次,督导核酸采样点规范采样177处。跟踪督导整改存在问题225个。四是组织开展新冠肺炎应急演练。组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开展新冠肺炎疫情演练,实现了“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目标。
3.强化能力保障,织密织牢疫情防控屏障。一是强化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坚持“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其他群众愿检尽检”原则,将我县原有101个便民核酸采样点优化调整为37个,其中,固定采样点24个(绿码采样点21个、黄码采样点3个),流动采样点13个,其余核酸采样点暂时关闭。制定《息烽县常态化核酸检测实施方案》,完成县中医医院固定PCR核酸检测实验室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检测能力提升后,每日检测可达11.6万人次。二是强化防疫人才队伍建立。建立院感防控队伍。全县各医疗机构有感控人员593人,其中:专职感控人员36人,兼职感控人员557人。建立核酸采样队伍。全县共储备核酸采样人员2120人,其中各医疗卫生单位采样人员1553人,具有医学背景的志愿者110人,零售药店工作人员7名,教师队伍采样人员450人。建立核酸检验队伍。全县在职检验医务人员81人(公立医院79人,民营医院2人),其中核酸检测人员58人(公立医院56人,民营医院2人),均参加了核酸检测培训。建立流调队伍。组建50名由政府、公安、疾控、医疗机构组成的流调队伍。三是强化医疗应急物资保障。按照至少14天的用量对医疗防疫物资进行储备,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四是强化隔离点规范管理。严格按照“三区两通道”要求,规范设置隔离区域、工作准备区(生活区与物资保障区)和缓冲区及工作人员通道、隔离人员通道,并设置明显标识。按照60间/每万人标准储备,我县共储备13家集中隔离点,房间总数1348间,其中常态化固定隔离点1家,应急储备隔离点12家。累计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594人;累计转运重点对象88人。五是强化提升疫苗接种率。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534122剂次(第1剂次210656人、第2剂次200208人、第3剂次123258人),累计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6例,均为一般反应。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对疫情的危害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心存侥幸、麻痹大意、放松警惕,进入公共场所不主动戴口罩、测体温及“一扫三查”,发现外来人员不及时报告,自己从外面返回不主动报备,也不积极配合落实管控措施。
二是基层治理体系发挥不充分。部分村(居)干部未真正下沉到网格参与卡点值守,及涉疫风险重点人员排查、监管等,涉疫风险重点人员有“一包多”现象,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漏管失控风险,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台账存在漏统、错统、重复统筹问题,导致信息排查不精准、管控不精细。
三是隔离点硬件不合理。全县储备的隔离场所较为分散、可用隔离房间数较少(全县隔离场所可用房间大于100间的只有3家),且部分储备的隔离场所距离居民区较近,不便于管理,存在交叉感染风险。
三、2023年疫情防控工作计划
(一)目标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提高监测预警灵敏性,及时发现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1.加强重点人群管控。一是做好来(返)息人员管理。除中高风险区和疫情严重地区外,其他省外来(返)息人员,按照现行政策开展核酸检测,每次采样时间尽量固定,采样完成后,须立即返回居住地或酒店等待核酸检测结果,途中避免乘坐公交和地铁,结果为阴性的,转为“绿码”管理。二是做好境外来(返)息人员管控。在首站地仅完成“7天集中隔离”后立即来(返)息的,由属地闭环转运落实“3天居家健康监测+2次核酸检测”,严格执行社区“二对一”管理;在首站地已完成“7+3”后来(返)息的,参照国家、省、市最新政策执行,分级分类落实各项管控措施。三是做好治愈后的确诊病例管理。病例治愈出院后,应当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四是做好其他重点人群防控。引导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严重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做好个人防护,并开展心理疏导和关爱帮扶等工作。
2.加强重点场所防控。一是校园防控。按照“科学精准研判、超前谋划准备、审慎稳妥推进”和“一校一策”“一地一策”“错时错峰”等原则,做好校园防控工作。二是小区(村寨)防控。加强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做好健康教育、环境卫生治理、出租房屋和集体宿舍管理、外来人员、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三是医疗机构防控。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分区管理要求,强化院内感染防控,及时排查风险并采取处置措施,筑牢医院感染防线。规范设置门急诊预检分诊点和发热门诊,严格工作流程,做好患者的分诊分流和风险管控,合理分配就诊时间,实现分时段预约就诊,减少人群现场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完善探视和陪护管理规范和制度,落实医务人员、陪护人员防护措施,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监测。四是特殊场所防控。进一步规范和落实养老机构、福利院、监所、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特殊场所出入人员管理、人员防护、健康监测、消毒等防控措施。
3.加强疫情监测预警。一是医疗机构就诊人员监测。提高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对新冠肺炎病例的发现和报告意识,分类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对上述人员进行抗原检测。二是风险职业人群监测。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检测要求做好重点风险职业人群核酸检测。三是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监测。学校和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精神专科医院、培训机构等重点机构人员,监管场所、生产车间、建筑工地等人员密集场所,常态化下应做好相关人员症状监测。四是社区管理人群监测。纳入社区管理的新冠肺炎出院(舱)感染者及其同住人员在出院(舱)后第3、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入境人员和密切接触者等风险人员、区域协查人员、涉疫场所暴露人员、解除闭环管理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等,按照防控要求开展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五是集中隔离场所和医疗机构监测。对启用的集中隔离场所定期开展环境核酸检测。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解除集中隔离前采集隔离房间内物品、环境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普通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定期开展环境核酸检测。六是进口物品及环境监测。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加工、运输、存储等场所环境适当开展抽样核酸检测;对口岸中来自高风险国家和低温运输环境的进口货物及其货舱、货柜、车厢、集装箱和货物存放场所开展抽样核酸检测,冬季低温条件下可增加检测频次和抽样数量。对城市中有冷链食品批发销售的大型农贸(集贸)市场的环境定期开展核酸检测。对大型海运进口冷冻物品加工处理场所可定期开展污水监测。七是药品监测。出现本土疫情后,辖区药店应对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等药物的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并将信息推送辖区街道(社区)管理,及时督促用药者开展核酸检测,必要时可先开展一次抗原检测。八是病毒基因变异监测。对本土疫情中的首发或早期病例、与早期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关键病例、感染来源不明的本土病例、境外输入病例、入境物品及相关环境阳性标本开展病毒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及病毒分离,动态了解病毒基因变异情况,及时发现感染来源。
4.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一是增强公众防护意识。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推动个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非必要不参加聚集性活动,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式场所。二是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爱国卫生运动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结合,推动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把环境治理措施落实到社区、单位和家庭中。大力推进城乡环境治理,落实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小区楼道电梯和封闭场所等的日常清洁、通风消毒措施,加大对农贸市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场站码头等部位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