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近年来,我县坚持以非遗保护传承为基础、以创新转化为路径、以文旅融合为目标,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挖掘、产业融合等举措,构建起“保护传承、创新转化、文旅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全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72项、县级151项;拥有省级非遗传承人3人、市级4人、县级108人。
一是夯实根基,构建融合发展体系。明确苗绣、蜡染、傩戏、花灯等特色非遗项目保护措施,在项目申报、传承人认定等环节提供全流程支持,为非遗创新转化与文旅融合提供政策依据。实施“双向赋能计划”,一方面邀请省非遗保护中心专家开展“非遗市场化运营”“文旅产品设计”等专题培训;另一方面打破传统传承桎梏,吸纳十余名妇女参与花灯演出,并推进“非遗进校园”,构建“老艺人传艺、新力量创生、青少年传承”的梯队体系。
二是创新转化,打造融合载体平台。投入19万余元,建成集展示、培训、体验、研发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年均开展活动40余场,吸引群众游客超2万人次,成为苗绣、芦笙舞、蜡染、扎染等活态传承与体验中心。与专业设计团队合作,开发苗绣文创产品(苗绣手包、饰品、家居摆件)50余款、芦笙乐器20余款,年产出超1000件。
三是拓展渠道,提升融合品牌影响力。通过短视频、直播展示非遗特色,在《吾心安处是息烽》《爽爽贵阳·旅居生活息烽篇》《寻宿息烽·奔赴美好》等文旅宣传片中植入非遗元素,充分展示非遗制作技艺、少数民族各种传统习俗,通过官媒、快手、抖音等线上平台宣传推荐。线下打造青山苗绣工作室、芦笙工坊,定期展演互动。积极组织苗族芦笙舞传承人、参加省市各类展会,苗族芦笙舞连续3年亮相贵阳马拉松,品牌知名度得到持续提升。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