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围绕“六爽”主题,紧抓两大主体,紧盯三大要素,全力打造旅游“四地”,不断丰富“爽爽贵阳·红色息烽”品牌。
一、目标任务
全力扩大旅游有效需求,提振市场信心,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层级,围绕两大主体、三大要素、四个目的地,大力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力争接待游客76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以上,接待避暑游客增长10%,游客人均花费达1123元,限上住宿业增长10%,开展旅游标准化建设与评定5个。红色息烽中医药康养旅游聚集区达到中医药康养聚集区创建要求,力争南山天沐温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省级温泉度假地,又见南山民宿、又见乌江民宿晋升等级民宿,“又见南山·青山乡居”投入运营。
二、工作重点
(一)精准营销推广把游客“引进来”
1.推进活动引流。对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息烽温泉疗养院、息烽南山天沐温泉等景区景点采取捆绑销售,开展线上旅游宣传推介60次以上。以春赏花、夏避暑、秋风情、冬康养为主线,策划四季旅游主题活动20次以上。丰富夜间娱乐项目,开展村歌大赛、文艺演出、美食体验、文化沙龙等夜间活动5次以上。
2.加强线上营销。积极整合各级媒体资源,发挥各类宣传矩阵作用,做好用好企业矩阵账号,围绕温泉康养、文旅展演、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体育赛事等多方面开展专题宣传推介,推出主题旅游线路。发挥市场主体主观能动性,聘请网红、博主、网络达人等发布活动产品图文视频资讯,多渠道、多平台展示自身产品及活动亮点特色。借助省、市、县两级官方宣传平台,深入活动现场专题报道或转载息烽文旅资讯,全力做好文旅活动及文旅资源宣传推荐,为息烽旅游促消费积极引流。
(二)丰富消费体验场景让游客“慢下来”
3.加快发展文旅融合业态。积极抢抓机遇,努力做大优势,加快培育新业态。以文旅融合为根本,加快“文旅+”商业、工业、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推进红色、温泉、山地、乡村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4.以“红色”为引擎,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持续挖掘“红色”资源,提升红色精品意识,在特色、内涵、工艺、细节上下功夫,差异化扩宽红色旅游市场;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息烽建设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品牌,2025年,力争接待“红色教育”“红色研学”团队量突破1300个,串联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线路,推进红色旅游游客占总游客比重达18%以上。
5.以“温泉”为载体,打造度假康养目的地。全面完成南山天沐温泉景区提质改造,进一步引进主体合作开发高端康养市场,力争2025年晋升4A级旅游景区;做好息烽南山积木世界运营工作,整合景区资源,提升整体品牌和效益,激活景区造血功能;推进南山驿站温泉进行改造升级,提升整体品牌和效益;推进四泉联动全面构建康旅融合升级业态,全力打造中医药康养旅游集聚区,为中医康养旅游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全力做活“氡泉”文章;2025年,推进四个温泉接待游客达62万人次以上。
6.以“生态”为依托,打造山地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山地运动、山地旅游,构建“体育+”“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健全各类体育竞技赛事场馆,承接国家、省、市级重要体育赛事活动,持续办好西望山越野跑挑战赛、西望山滑翔伞邀请赛,举办各类赛事活动10场次,吸引1.9万以上人次参与,把赛事“流量”变成城市“留量”。
7.以“乡村”为纽带,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按照“初见息烽、红色氡泉,又见息烽、山水田园”形象定位,结合“又见南山”“又见乌江”民宿项目工作成效,完善周边餐饮、购物、休闲等多元业态,力争推进又见南山民宿、又见乌江民宿晋升等级民宿,新增旅居40栋;培育旅居+康养度假、研学运动等新业态,创新发展康养、研学、亲子、亲水等沉浸式旅游,提升避暑民宿旅居“四季”引力;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南山天沐温泉、南山积木世界、南山驿站景区、乌江峡、西望山等旅游产品向避暑、康养、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全年接待避暑游客增长10%。
(三)提升要素品质让游客“留下来”
8.推进旅游项目落地见效。围绕旅游产业化发展“四个目的地”布局,谋划和储备打基础、利长远、可落地的度假康养、体旅融合、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项目30个以上。依托息烽集中营、南山驿站、天沐温泉、南山北水民宿等优质资源,深挖南山积木世界、猫洞村红色美丽村庄等景点潜力及南渡乌江纪念广场、张露萍等七烈士墓等文化遗址内涵,加大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民宿酒店、温泉康养等资源项目的招引力度。完成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展陈馆以及南山天沐温泉景区提质改造工作,推进“又见南山·青山乡居”民宿项目投入运营,启动“又见·南山”民宿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星月湾”露营基地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9.助力市场主体倍增质升。积极争取财政奖补、金融贷款、消费促进等政策支持市场主体发展,谋划储备文化旅游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及基金、专项债等帮助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围绕旅游“四地”挖掘优势资源潜力,强化与小黄鸭德盈控股、太极集团、浪潮集团、广东建隆、广西富融、贵州欣奇特商、贵州华升等企业对接沟通,全力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社会企业到息烽投资建设。2025年,谋划储备文体旅招商引资项目18个以上,力争招商引进旅游项目2个以上,新增限额以上住宿企业1家,新增旅游市场主体250家以上。
(三)优化提升服务让游客“还想来”
10.抓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积极开展旅游行业“夏病冬治”专项行动、“优环境强服务保安全”旅游专项行动。提升旅游厕所、景区停车场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加强景区、酒店、旅行社等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提升规范服务水平,年培训旅游从业人员200人次。继续开展“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持续提升游客满意度。引导督促景区景点、宾馆酒店对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站点进行完善,安排专人负责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岗,及时劝阻不文明行为,提升服务品质,营造浓厚的文明旅游氛围。
11.抓旅游安全应急保障。压紧压实旅游安全主体责任,督促文旅经营单位扎实开展安全自查、应急培训和演练。在重要节假日和重点时段,整合文旅、应急、市场监管、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力量,加强A级景区内特种设备、游乐设施设备、涉水项目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酒店、等级民宿等消防安全管理,切实消除各类安全风险隐患。紧盯重大赛事,抓好监管全过程,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12.抓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加强旅游市场执法工作,不断强化宣传,引导游客警惕明显低于正常价格的旅游产品,自觉抵制“不合理低价游”,提倡安全、文明、理性消费,妥善处理各类涉旅纠纷舆情。持续开展“黑社”“黑车”“黑导”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各类涉旅案件,确保市场秩序治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升“爽爽贵阳红色息烽”品牌美誉度。
三、保障措施
13.强化政策落实。加快推进旅游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落实省级、市级部门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投融资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旅游产业。
14.强化人才支撑。加强文化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会策划、懂经营、善营销的旅游产业人才,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智力支持。定期对旅游运营管理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开展分类培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