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2020.12.01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四力实践教育

我阅读我分享我收获——记青山苗族乡《塘约道路》读书分享会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青山苗族乡结合“四力”教育实践活动,安排乡团委组织年轻干部开展读书分享会活动。5月23日下午一场年轻人的“读书分享会”在青山苗族乡举行,7名年轻同志参加此次分享会。这次分享会大家围绕《塘约道路》每人都准备了一段书中最感动、震撼、思考最多的一节,大家依次发言,互相分享对书籍的感受和体会,给人带来一场思维碰撞的盛宴。

张铖同志谈到:我比较喜欢读这类纪实类文学书籍,它能反映一个时期内或者在特定的区域类人们吃穿住行及精神面貌上的变迁。去年3月9日上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说到:“这是新时期的大寨,塘约做到这样,关键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塘约精神不简单。”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很多就知道一句“农业学大寨”,对大寨的第一印象就是“生搬硬套”,为此我仔细查了一下“大寨”到底是怎么回事什么,大寨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塘约精神总结起来也算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塘约道路是塘约村农民在基层的探索实践,是建设新农村的典范,这里村庄的变化与人的变化,体现了农民自强不息的积极态度。

张铖同志分享他的读书心得

赵欢欢同志讲到:两个字震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书中第九章85页讲到:85岁的老党员杨进武参加义务修路干到半夜两点钟还不回家。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从小在广播里听着“社会主义好”长大的,更多的是骨子里一直存在的理想,一个还没有实现的愿望,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做更多。《塘约道路》让我们看到,实现农村脱贫、全面建成小康、复兴民族伟业,领导力量在党,骨干力量在党员,依靠力量在人民。《塘约道路》不仅仅是讲了一个脱贫的故事,它讲的是如何把一些零星的土地集中起来,将散落的人心凝聚起来,让空巢的村落重新热闹起来,让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丰满起来。

陈信菊同志谈到:该书开篇第一句:“希望国家发展,关心农村和农民命运的读者,读读这本小册子”。显然是笔者希望通过对塘约村改革探索的宣传介绍,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塘约村,窥豹一斑,透过这个小村,去主动思考整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关注三农,关心农村和农民命运,让人触动。在《塘约道路》46页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谷掰寨有个王学英,丈夫七年前因肝炎恶化死了。家里留下四个子女,最小的不到两岁,最大的不到十岁。为给丈夫治病,家里还欠下六万多元债……她成了建筑队拌灰沙的副工,同时还负责做饭给建房的工人吃。这样她就有工资,一个副工一天工资是120元。政府给她建的新房子有120平方米,在她看来,这就是天堂一般的房子了。她说她做梦都没想过怎么有这样的好事。左文学(本书的主人翁)告诉她,她是精准扶贫对象。她不懂什么是精准扶贫,但是她说:“现在什么都不怕,就怕合作社解散了。”这让我想起16年甘肃一位贫困的母亲杀死自己4个孩子,然后自杀的事件,这样的事件对于我们每位人来说都是痛心的,没有哪一位母亲原意去杀是自己的孩子。我想如果没有左文学,没有塘约这次“改革”,她会不会也会做出这类极端的事情。

罗爱香同志讲到:塘约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是精神的力量。书中第四章20页讲了这么一段话,中国农民“均田地”的千秋梦想,终于在这里实现,就在这一年平坝一个县就有80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这个时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在装备落后等情况下依然能打赢这场战争。就像塘约一样,先天不足加之客观束缚,但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志短。

龙万林同志分享他的读书心得

最后,乡团委书记龙万林同志讲到:此次活动各位分享人员都是有备而来,所分享的内容很丰富,现场活动氛围热烈,并对大家的付出给予了肯定。并分享了他自己的所思所感:塘约的成功还离不开一个坚实的党组织。强抓党建,“三会一课”雷打不动、每次党员大会参会人员必带《中国共产党章程》必学党员的权利与义务。他们敢于践行、敢于思考、敢于坚持、敢于务实因地制宜走好自身发展之路。它给我们传递的声音是积极的,向上的。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就是需要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用这样的精神来引领我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