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治水’工作满意度调查中,村民满意率达95%以上,没有收到投诉。”养龙司镇人民政府环保工作负责人张伟开心地说道。今年,息烽县对养龙司镇、永靖镇、西山镇、九庄镇等6个乡镇16个行政村开展“治水”工作,涉及4826户村民,高满意度、零投诉的背后源于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有效实施一户一策。
养龙司镇大山村是今年开展“治水”工作的16个行政村之一。走进村民邬仕梅家的院子,一盆盆多肉整齐地摆放在鱼塘旁,田间蔬菜长势喜人,整个院落干净又整洁,与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
“这个池子确实好用,原来去园子头摘菜回来满脚都是泥,踩得家里脏,现在在池子这冲洗下,家里干干净净的。”邬仕梅口中的池子,便是息烽县“治水”中针对分散户建造的污水处理池。该处理池由一高一低两个洗漱池和一个沉砂池组成,村民可以在高洗漱池里洗衣洗菜,在低洗漱池里洗拖把,洗漱产生的污水会随管道流进沉砂池还土还田,有效解决过去废水随便倒、污水到处流的问题。
与以前不同的是,今年的池子多了几样新变化。
首先从建造材料上进行了升级,选择了不易开裂的砖材,延长使用寿命。其次,对水池内部进行了坡度设计,增加了下水器塞子,实现蓄水功能。最后,在水龙头处安装了可拉伸的花洒,防止溅水。此外,还根据村民身高,量身定做合适的池子高度,增加使用舒适感。“我们每年都要询问老百姓的意见,吸取上一年的经验,完善再完善,就希望老百姓使用起来更方便、更好用。”张伟说道。
除了大山村村民家门口的污水处理池有了变化,不远处的堡子村也有了新变化。
“快看,这个水多干净!”在养龙司镇堡子村的集中式污水处理点,张伟一边用木棍掀开水面的水葫芦一边喊道。该处通过管网将村民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后,采取微动力生物滤床技术进行集中处理,由过去的人工湿地改造而来。
据介绍,自开展农村“治水”工作以来,息烽县针对居住较为集中的村寨,基本采用建造人工湿地的方式进行污水处理的治理模式。这样的治理模式在短期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随着时间推移,清理难度大、处置率降低等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今年3月份我们就开始谋划人工湿地改微动力设施项目,9月初改造完成后,从过去的4层过滤增加到现在的8层,过滤后流入清水池的水可以喂鱼、浇灌,效果很好。”张伟介绍道。通过采取微动力设施进行污水治理,其占地面积小、建设成本少、运行管护费用低、治理成效显著。
养龙司镇的变化,是息烽县“治水”的一个缩影。开展农村“治水”以来,息烽县全力打好治水“组合拳”,接续跑好治水“接力赛”,通过农村“治水”扮靓百姓幸福生活。
今年以来,息烽县因地制宜,精准治理。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按照“整村推进”思路和生态环境部“三基本”原则,制定了《2024年农村生活污水精准治理工作方案》,结合行政村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鼓励优先采用资源化利用治理模式。同时,做好处理设施设计规模要与农村常住人口及其污水实际产生量相结合;治理过程中要加强农村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相结合,做到“黑水”“灰水”同治。在农村饮水安全方面,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聚焦2023年因旱用水困难、供水薄弱的农村地区,按照“因地制宜,先急后缓”原则开展农村供水保障工程。
示范引领,群众参与。在16个“治水”任务村中陆续开展了“治水”示范户工程建设,并由各乡镇组织召开了观摩会,通过示范引领,引导群众参与到治水项目施工与监督中来。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各乡镇也成立了“治水”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入户宣传或集中宣传等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和“治水”设施,规范生活污水的排放去向,实现农村污水源头减量化。今年以来,围绕农村“治水”工作,已开展志愿服务宣传活动90余次。
督促指导,保障质量。今年以来,分管县领导先后组织召开治水工作专题调度会,组织各任务乡镇学习2023年治水任务村的先进经验现场观摩会,带队赴任务村开展监督指导,市生态环境局息烽分局赴施工现场开展指导服务,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通过走访群众,对农村“治水”治理成效满意度进行动态抽查,发现问题立即反馈乡镇进行整改,确保治理一户,满意一户。
截至目前,息烽县已完成16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按照贵州省及贵阳市农村生活污水整县推进工作进展,息烽县拟于2025年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整县推进,将大幅提升农村环境整治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