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坎边垫高一点,要保证行车安全。”近日,青山苗族乡绿化村正在实施“旱改水”项目,村支书陈光宏不时到场了解施工情况,指导工人施工。
旱改水配套产业路施工现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产业路边上的旱地,田坎已经筑起来,即将进行冬季蓄水,为明年优质高效水稻种植蓄养肥力。陈光宏说:“我们这段时间正在做的还有排污水管的铺设,群众非常支持,积极参与务工,工程进度很快。”
回顾前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陈光宏用“头疼”来形容。群众世代种植传统作物,基础设施也没多大变化,大家生活非常困难,却习以为常。“以前召集群众开会,开着开着就变成了吵架,工作非常难做。”
2018年,绿化村村支两委经过讨论,决定开展以“家庭和睦、邻里和气、村寨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三和村寨”建设,倡导践行谦让、互助、文明和谐的价值观。通过党员带动,部分家庭带头示范,“三和”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成为群众普遍遵守的文明准则。原先小小的分歧往往争执不下,建房、修路、田间地头的界线常常成为邻里矛盾的焦点。“三和村寨”创建以来,大家遇到分歧友好协商,互换立场,找出双赢的解决办法,真正实现了“邻里和气、村寨和谐”,对村支两委的工作也从怀疑和否定变成积极支持,献策献力。
陈光宏介绍“三和村寨”建设内容
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绿化村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组组通路12公里,产业路10多公里,修建了覆盖全村的饮水难工程,结束了田间运输依靠人背马驼、饮水靠挑的历史。同时引入农业经营主体,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猕猴桃1500亩,脆红李1500多亩,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和务工收入多渠道增收。
拣选猕猴桃
“三和村寨”不仅凝聚了人心,还形成了热情好客的独特民风。绿化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6-9月,成都、重庆等长江中下游“火炉城市”离休干部职工会来绿化村长住消暑,带动乡村住宿、餐饮、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今年避暑季绿化村游旅收入21万余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