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聚焦息烽

何应彬:林中最靓的“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脸上的笑容是阳光,能吹散冬日的寒冷。

十月,虽是寒冬季节,太阳却穿过云层,大地万物享受着这份冬的温暖。何应彬在他的果林里忙碌着,带着务工群众给果树施肥。

务工群众在修枝

“何应彬,男,1985年生,右手残疾,家住石硐镇高寨村罗家坝组。”2018年4月,第一次看到何应彬的家庭资料时,我的内心是复杂的。这是一个七口之家,11岁的长子何杰有智力障碍,寄读于息烽县特殊教育学校,两个次子年纪幼小,父母年迈,妻子要照顾一家人饮食起居,只能在家干点农活……一家子的生活开支全靠带有残疾的何应彬一人承担。对于这个陌生的家庭,我的帮扶工作怎么开展?

5月,我怀着好奇心第一次走访这个困难家庭。当时,何应彬在外务工,何家二老得知我要去,显然作了精心准备。初次见面,两位老人衣着干净,待我热情,简单打过招呼后,我们就熟络地聊了起来。他们告诉我,何应彬小时候在材火旁烤火,不小心摔在火坑里,烧坏了右手。虽然带了残疾,何应彬一直非常上进,为人耿直、讲义气,常年带着村里一帮人在外打工,一个月能挣几千块钱,但家里人口多,老的老,小的小,妻子也只能在家带孩子做点农活。由劳动力不足,经济比较拮据。老人说:“很担心哪天我们生病了,咋办?”

12月,隆冬来临前,我去走访,看看他们家近况。还没到门前,一个眼睛闪着光芒,笑嘻嘻的男青年远远地就向我打招呼了,好像早已知道我是谁。他就是何应彬,一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完全没有残疾人的哀怨和颓废。他笑嘻嘻对我说:“老师,真是不好意思,太麻烦您了。我小时候贪玩,不懂事,没读完初三就往外跑,在外给人看工地,除此之外啥也干不了。”老人走过来说:“你把村里人也带走了,村里冷冷清清的。”

“你不错啊,有号召力。”我向他竖着大拇指。何应彬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头。我接着说:“大伙这么相信你,怎么不带着大伙在村里一起干呢?”

“老师,村里有流转土地的政策,我想流转村里的土地搞种植开发,发展李子产业,带着大伙一起干。”没想到,第一次见面,我们就想到一块儿去了。

何应彬的想法得到一致拥护。村支书爱才,更是鼎力相助。2019年初,在村支两委的帮助下,何应彬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发展李子产业。

山坳里的山塘和山庄

之后每一次走访,何应彬的李子产业的落地进程都给了我不小的惊喜,不需要我过多操心,于是,我决定做他的“政策参谋”,认真梳理相关产业政策,及时向他宣传解读。何应彬的个人努力加上产业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很快得到完善,1000多亩山地修通了山上到山脚的产业路,农业部门还帮着联系到了优质木苗。在何应彬的“游说”下,村里的不少劳动力不再外出,选择跟着何应彬一起干,赶着春播季节种下树苗……一年时间,何应彬流转的闲置土地成了一片片绿林。

为了解决短期效益问题,2019奶奶何应彬买了1000多只鸡苗放在果林里喂养。散养的鸡喂食少,鸡肉香醇,很受市场欢迎,当年销售超过18万元。何应彬还在果林里的低洼处挖了一个约5000立方的山塘,供游人悠闲垂钓,在山塘边开山庄,计划发展乡村旅游。

在何应彬的精心管护下,今年1000多亩李子如期实现挂果。盛夏李子熟透,面对初期收益,何应彬目光长远,举办了免费采摘活动,为后期打开市场做准备。

阳光照射到果园里,何应彬成为最靓的风景。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远近闻名的小老板,作为帮扶干部,我有幸见证何应彬两年多的奋斗成果,和他携手共进、战胜贫困,一起迎接美好明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