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聚焦息烽

贵州息烽以主题教育实效赋能乡村振兴: 闲置农房生“钱景”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站在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流长镇龙泉村前,放眼远眺,大乌江浩浩荡荡,群山巍峨起伏。村中,小院篱笆,青瓦白墙,曾经的老旧农房,已摇身一变,成为了“又见·乌江”精品民宿。

“‘又见·乌江’精品民宿项目是息烽县盘活闲置农房,促进农民增收,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试点。”流长镇副镇长马俊告诉记者,该项目今年8月底陆续开始改造并运营。

“我们目前重点打造了两个民宿试点,‘又见·乌江’和‘又见·南山’,目的就是引领乡村发展,让更多群众受益。”息烽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余懿刚介绍,这是息烽县严格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坚持在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上不断下功夫、出实招,以主题教育扎实成效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找准载体 推进乡村融入时代发展大局

息烽县拥有良好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红色”和“温泉”是两张最闪亮的名片。息烽是贵阳市唯一列入首批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区县,有“天下第一汤”美誉的氡温泉、有西望山和乌江峡。息烽拥有“生态”和“乡村”两大特色优势,早在十多年前,每到夏天,就有来自重庆等炎热城市“候鸟式”旅居游客到息烽租住民房避暑。

如此好的资源,如何才能让普通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村群众得到实惠呢?一方面,息烽县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学习,精准把脉时代发展方向,作出科学研判。另一方面,以强化“四下基层”为抓手,在农村“五治”等工作中,把“坝坝会”开进群众心坎,精准了解群众所思所求所盼,为制定具体措施和布局发展做足了功课。

发展乡村旅游,这是一个大趋势。截至目前,中国共有8个乡村入选2023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位列世界第一。入选不仅考虑软硬件设施,同时也关注“流量”等因素,折射出中国乡村旅游正在持续释放高热度。

旅游一业兴,催化百业旺。以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发展,这是一条光明的路径。通过调研发现,息烽县农村有很多闲置农房,目前又有巨大的旅居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很多城里人向往乡村田园生活,周边游“微度假”悄然成为新时尚,盘活农村闲置民房,打造精品民宿正当其时。

“发展避暑旅居产业和乡村旅游,息烽得天独厚,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采摘,冬天更是可以泡温泉,可以说一年四季都不淡。”余懿刚说,打造民宿集群,就能够让游客到息烽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留下来,深度体验。

息烽县找准了助农增收的载体,以打造高端民宿为突破口,发展乡村旅游,全面激活农村资源,促进农村发展全面融入时代发展,让农民群众从大发展中享受到更大实惠。

找对方法 既要加速发展也要留住乡愁

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这既是一道难题,也是必答题。

“大多数农民是没有改造和经营民宿的能力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进村,激活乡村资源。”余懿刚介绍,息烽县探索出了多种合作模式,主要是解决农户、企业和村集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及积极性调动等问题,“既要保障农民收入,也要保障企业发展,只有兼顾各方,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息烽县充分发挥政府搭台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投、村级主体、群众主角的原则,一方面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推介工作;另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利用“三余”时间,入村入户,与群众沟通,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讲到群众的心坎上。在此基础上,息烽县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宅基地、林地、耕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四地”联动,破解产业发展“地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用活宅基地资格权,吸引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解决了产业发展“人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产权化和金融化创新,吸引资本下乡,解决产业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随着土地、人才、资本、自然资源的充分释放,各类产业逐步在农村集聚,让乡村振兴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龙泉村“又见·乌江”项目基本属于整村打造,第一阶段已与25户农户达成改造协议。“很多群众虽然住在城里,但是乡情难舍,有时候还想回来住几天。公司灵活处理,合作农户每年可以回到自己的房子里免费住20天。”流长镇副镇长马俊介绍,解决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乡情需求。

龙泉村村民刘大恩常年外出务工,房子交给了公司改造运营,他非常高兴:“其实一年也没住上几天,没人管,显得脏乱。现在有公司经营,每年还有收益,想回来住几天也可以,心里特别踏实。”据悉,每栋民房,每年有4000元的保底收益,还可以参与分红,让群众拥有更广的“钱景”。

余懿刚介绍,下一步,息烽将以“又见·南山”和“又见·乌江”项目为引领,推动民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集群效应,使之成为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幸福产业、美丽产业。

创“心”密码 努力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息烽县重点布局的“两带四点”(即南山避暑带、乌江峡避暑带、青山乡绿化村、西山镇鹿窝村、小寨坝镇潮水村、养龙司镇坝上村)民宿集聚发展区已初显成效。息烽县围绕康养型、研学型、候鸟型、运动型等主题,成功打造了旅居300栋,床位5000余张,开发“长短租”“吃+住”“住+菜园”“吃+住+节目”等食宿套餐30余个。今年以来,全县接待过夜游客70余万人次,其中旅居游客超8000人次,达到历年之最。一栋栋精致的民宿,已成为息烽乡广阔乡村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为促进农村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政府全力服务、企业充满信心、群众积极支持,这是今天息烽县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始终心系群众,愿意扑下身子做工作。

息烽县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强化学用结合,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干事创业,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全县设立了 2900余个党员先锋岗,成立了70余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全身心投入到服务基层发展中。县主要领导班子多次把会议开到龙泉村等一线,到老百姓家中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得到了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以擦亮“贵人服务”品牌为抓手,真心实意为企业更好发展做好服务,让企业真正信得过、愿意来、敢投资。

马俊告诉记者,在盘活农房的过程中,有个别农户出于各种担心,刚开始不愿意配合。各级领导登门,宣传国家政策,普及相关法律,通过“坝坝会”等,让党和国家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余懿刚介绍:“息烽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当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革命的胜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让革命的力量不断壮大。今天,我们开展一切工作,都要努力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想方设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法宝。”打通与群众沟通的“心”距离,才能让工作取得新成效。

建民宿不易,如何经营好更不易。如今,息烽正以全面深化主题教育为抓手,进一步发扬“四下基层”等优良作风,持续拓宽群众路线,引导合适和村民加强学习、主动提升、适应发展,加快从传统种地务农向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蜕变,为进一步做强旅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更大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