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聚焦息烽

【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溶洞上的村庄——探秘九庄镇新沙村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在息烽县城西北面的乌江南岸坐落着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小村庄——九庄镇新沙村。它因地域内遍布溶洞而被外界所熟知,被人们誉为“溶洞上的村庄”。仲秋时节,记者走进新沙村,探寻这个村庄的发展变迁,品味流传民间的传奇故事,感触推动“洞穴”乡村旅游的发展脉动。

从九庄镇出发,驱车沿着竹黄公路一路向前,山路崎岖、蜿蜒,大约30分钟车程,新沙村便映入眼帘。这是一个坐落在群山之上的村落,绿地天成、植被茂密,仿佛是大自然特意雕琢的一颗瑰宝。

新沙村辖下环山、沙岗、下坝、棋树湾、上寨、下寨6个村民组,共286户1166人。其中,汉族人口745人,占总人口的64%;少数民族人口421人,占总人口的34%。海拔高度在731米至1224米之间。解放前,新沙村曾名“洞上村”,正如其名,这里最被人们所熟知的是分布在村里大大小小的几十个溶洞。其中,龙滩洞、观马洞、出水洞和喳口洞尤为著名,每一个溶洞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景观,有些带着神秘的传说,有些则以丰富的地质特征而闻名。龙滩洞,因新沙村先辈所言“洞中有龙”而得名,相传久旱无雨时,村里百姓会在此祭祀,祈求上天降雨,不出三日必有大雨;观马洞,曾有一户张姓人家在此居住长达一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出水洞,曾是当地老百姓躲避战乱和灾难的避难所;而喳口洞,是村民祈求家人平安的“圣地”。

“古时候,每年五月端阳,新沙村的村民们都会在洞口聚会,举行隆重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这一仪式被称为‘打龙滩’。”在新沙村村委会办公楼,记者和几位老人一起座谈交流,细心听他们讲述新沙村的发展故事,龙滩洞的传说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据村民们讲述,龙滩洞分为“两段三峡”,是一个以滩涂为主的溶洞,全长约3500米,呈“S”形布局。相传很久以前九庄田坝是一块九龙吐水的洼地,四周山峦上盘踞着九条孽龙。干旱时,它们便一同向坝中吐火,烧毁庄稼;大雨时,一同吐水,引发洪灾,不仅破坏田园,还夺去了很多村民的生命。为治理水患,九庄百姓选派代表,前往玄天洞请来了张三丰真人,期盼他能降服这九条孽龙。

张三丰与九条孽龙在坝中激战三天三夜,最终九条孽龙因身心疲惫至极,向张真人求饶。张真人心怀慈悲,为九龙指明一条生路,让它们以自身身躯从新沙低洼地带拖出一个泄水洞,经乌江、长江最终归入大海,永世不得再回九庄。自此,九庄镇的九个寨子也迎来了风调雨顺,成为了息烽的粮食主产区,而龙滩洞也转型为一个地下漂流溶洞。

这些溶洞不仅是地质奇观,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以溶洞为首,紧靠乌江南岸的新沙村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奇观,更是一座民族文化的宝库。村民们至今传承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这些文化活动在新沙村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成为村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前,新沙村经历了社会动荡、苛捐杂税、自然灾害和匪患的困扰,群众生活困苦不堪。”新沙村党支部书记郑进军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沙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以“农民增收,村财增收”为目标,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全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双发展。村里拉通了电,修通了公路,迎来了第一辆汽车。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群众增收的保障。近年来,我们村结合村情、民意,因地制宜,探索发展了许多产业,成效初显。”郑进军介绍,村里采取“村集体带动+农户承包”的方式,建起了1800平方米的肉鸡养殖场,带动了20余名村民就业和增收。此外,还依托土壤、气候、植被等优势,发展种植了1500余亩高粱、2000株柿子、200亩红心柚,养殖100箱蜜蜂。目前,新沙村经济实现了稳定、较快发展,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600余元增加到现在的1.8万余元。

“村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了。”新沙村棋树湾组的村民吴仲群说,除了经济发展,新沙村还注重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和营造文明健康的生活氛围。村里实施了卫生厕所改造、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及老旧围墙改造项目,并通过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文明卫生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各种评比活动,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树立崇德向善、勤俭节约的新风尚。“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小广场建在了家门口,开展健身锻炼、文娱活动很方便,我们感觉生活很舒心。”吴仲群乐呵呵地说。

如今,一到夏天,新沙村成为了游客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感受新沙村‘溶洞’资源的独特魅力。”郑进军介绍,夏天到新沙村游玩的游客最多,全年累计游客1万余人次。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凭借着丰富的溶洞资源、良好的生态优势、日益改善的人居环境、多彩多姿的民俗文化,新沙村正谋划着以“旅游洞穴”为载体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新沙村,这个“溶洞上的村庄”,正呈现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景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