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D投影和音效还原革命烈士许晓轩临刑前的话,还能通过触摸LED屏,和杨虎城将军跨越时空进行“对话”,让历史人物变得更生动……
2024年以来,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启《烽火不息》展览改陈提升项目,通过对原展厅地面、墙面、文物展示柜、展板等进行提升改造,利用景观再现、新媒体技术等,进一步丰富展陈内容,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性。该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初完工。
提升观展体验 弘扬红色文化
近日,在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内,记者看到《烽火不息》展览改陈提升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项目完工后将进一步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实现沉浸式观展。”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副馆长黄琴说。
据了解,《烽火不息》展览改陈提升项目,改造面积3000平方米,展线长1500米,对现有四个展厅的结构布局、参观线路、展示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充实,并优化了地面材质和灯光设计等,以更好地增加互动性,增强感染力和震撼力。
“如在一展厅增设猫洞场景,在三展厅设置玄天洞场景、张露萍演出场景等,通过场景再现、设置人物蜡像、再现烈士声音、增加展示手法的形式,传达革命情感,使观众更好地接受教育、弘扬正能量。”该馆副馆长黄琴说。
除此之外,此次升级改造利用了多种动态多媒体展示,借助高科技,根据不同故事及场景,增加不同类型的视听效果,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性。
“比如在二展厅,设置声效还原许晓轩‘临刑前的那段话’,在四展厅通过棚顶LED大屏幕,将集中营所有英烈姓名滚动播放,最终汇聚成党徽、红旗、火焰等造型等,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还可通过立式LED屏幕实现与历史人物进行‘时空对话’,增强互动性。”黄琴说,目前四展厅和缅怀厅仍在施工中,其余展厅属于正常开放状态。
如今的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已成为集藏品保管、史料研发、文物展陈、干部教育培训和红色旅游为一体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此次《烽火不息》展览改陈提升项目完工后,将进一步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
集中展示历史 追溯烽火岁月
息烽地处黔中腹地,素有“川黔锁钥、黔中咽喉”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息烽集中营便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设立专门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一所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等级最高的秘密监狱,由阳朗坝本部和东北面约7.5公里的玄天洞囚禁处组成。
在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忠魂曲”雕塑,展示了革命先烈英雄群像,他们虽然身披锁链,受尽酷刑折磨,却依然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那种英勇形象和不屈精神,让人深感震撼,仿佛从中找到与往昔峥嵘岁月的共鸣。
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设立到1946年7月撤销,8年间共关押1200多人。其中,有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中共川康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深入军统内部的共产党员张露萍,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共和国年龄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红岩》小说中“疯老头”华子良原型韩子栋,仗义执言的著名学者马寅初……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集中展示了息烽集中营那段值得被铭记的历史。该纪念馆共有两层,分为序厅、4个展示厅和缅怀厅六个部分。展厅内,不仅能看到息烽集中营的背景介绍,和众多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顽强抗争的英勇事迹,还展出多件烈士遗物、车耀先自传手迹、《复活月刊》等珍贵的历史文物。同时,利用模型还原杨虎城将军一家住过的房屋,以及年龄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隔着铁门张望的场景等。
1997年5月29日,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先后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命名的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等,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1300余万人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国防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修复还原旧址 重现往昔峥嵘
在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附近,紧挨着的便是息烽集中营旧址。如果说纪念馆是对那段历史的集中展示,那1997年由国家文物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文化厅、贵阳市人民政府、息烽县人民政府先后拨款410多万元进行修复的旧址,便能让观众通过还原的场景,身临其境般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旧址大门处,写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几个大字,这是国民党当局为了掩人耳目而对外宣称的名字。在军统特务内部,他们称重庆望龙门看守所为“小学”、重庆白公馆监狱为“中学”,而规模最大、管理最严、关押人员级别最高的息烽集中营则被称为“大学”。军统抓获的革命志士,需先经过“小学”“中学”的关押审理后,再被送往息烽集中营,这一过程称为“升学”,被处死则称“留学”。
通往旧址的道路两旁,笔直的树木像哨兵似的伫立,路中央“抬起头来”四个字引人注目,再往前走,可以看到一片篮球场,篮球场一边是当年供军统人员休息娱乐的明心湖,另一边便是军统人员的工作驻地,分为主任室、秘书组、编辑室等,《复活月刊》便是在这里所编写。
旧址内有一堵围墙,像分界线一样把集中营分成了两个部分,军统人员办公、休闲娱乐的地方被称为“天堂”,关押政治犯的地方被称为“地狱”。围墙上写着“天堂地狱,惟人自择”“迷津无边,回头是岸”等标语。这些标语,是对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实施攻心的“第一课”。
与这些冠冕堂皇的标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隐蔽的岩洞,称为“猫洞”,是军统对革命志士残酷刑讯、秘密杀害之处。这个洞穴潮湿黑暗且非常隐蔽,即使受刑者在洞中发出撕心裂肺的喊叫,外面的人也丝毫听不到。
如今猫洞被封锁起来,成为一个参观点,在猫洞遗址外面的展板上,记录着集中营审讯的残酷手段,洞中施用的毒刑达12种之多,有把浸上油的棉花绑在十个指头尖上点火燃烧的“点天灯”,还有用钉满铁钉的木棒来回抽打至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再用麻布一层层裹上,十天半月新肉长出后,再将麻布连皮带肉一起撕下来的“披麻戴孝”等,手段极端残酷。
在这样极端的条件下,革命先辈们并没有选择退缩,还成立了狱中秘密党支部,由罗世文任支部书记,车耀先与韩子栋为支部委员,成员有周科征、许晓轩等,后来又陆续吸纳了20余人。
后来几年中,狱中秘密党支部想办法巧妙地把图书室建成了支部的秘密联络点和外界消息来源处,又在《复活月刊》《养正周报》上写文章宣传我党团结抗日的主张,进行集体抗议严惩打人的特务等有效斗争,真正做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尽管秘密党支部的一系列活动时常遭到残酷镇压,但息烽集中营里的革命烈火始终没有熄灭,在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熊熊燃烧着。这些共产党人的英名,和无数伟大的共产党人、革命志士一起,永远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不少游客了解到这段历史之后都深有感触。来自广西的游客周女士说,“贵阳是一座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看到发生在息烽的这段历史,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不易,如果没有这些前辈的艰苦奋战,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段让人触目惊心的历史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该馆副馆长黄琴表示,接下来他们将继续依托纪念馆和旧址,创新展览形式,丰富展陈内容,并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情景剧等形式,让观众跟随角色重回那段风雨如磐的革命斗争岁月,更好地了解贵州的红色文化和那段不可被遗忘的历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管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 0851-87721549 主办单位:息烽县融媒体中心 0851-87723132 地址:息烽县坪上工业园区电商营运中心7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