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聚焦息烽

【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鹿龙村:路通产业兴 医暖百姓心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鹿龙村,地处息烽县鹿窝镇西部,是镇政府所在地,面积9.8平方千米,辖10个村民组,人口424户1832人,森林覆盖率53.35%,2019年跻身“国家森林乡村”名录。

鹿龙村村景

在鹿龙村村史馆内,72岁的老支书刘祖康,用竹杖指着1977年的斑驳地图,讲述着往昔岁月。“当年,乡亲们靠着肩挑背扛,在荆棘丛中凿通了鹿窝至九庄的简易公路。”他手掌上纵横交错的沟壑,正是那段岁月的最好见证。还记得拖拉机首次开进村子时,村民追着车灯欢呼奔跑的场景,至今仍深深印刻在他的记忆中。

“1979年通毛路时,仅能容纳拖拉机颠簸前行。”刘祖康介绍,鹿龙村经过几十年的接力奋斗,公路网不断延伸加密。1986年鹿流土路建成、1998年鹿盘土路完工;2006年,首条3公里通组公路落成;2014年,王家仓、李家尧组率先实现公路硬化;2016年,3.5公里的孙家坡至邓杨寨新路贯通;2023年,磨子塘至高寨组道路完成硬化。尤其是2016年底,高速公路的开通,更是为山村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鹿龙村水稻长势良好

一条条“民生路”打破了山村的闭塞。这个曾经以水稻、玉米为生的传统农业村,如今在稳固粮油生产的基础上,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山野间,枇杷园与黄金奈李园交相辉映,目前全村已种植精品五星枇杷30余亩、黄金奈李4亩。禽畜养殖产业也稳步推进,2023年,鹿龙村创新采用资金入股模式,与息烽众创园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养龙司镇高硐村建设肉鸡养殖场出租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保底分红3万余元。

鹿龙村精品五星枇杷

“产业振兴需要激活本土潜能。”鹿龙村党支部副书记任彬彬表示,村里正与黄金奈李种植能手洽谈技术合作,计划由村集体出资,利用闲置土地扩种5亩黄金奈李示范园,通过“能人带动+集体运营”模式,将个体种植经验转化为集体产业优势,探索多元发展路径,铺就一条充满生机的致富新路。

鹿龙村正在生长的黄金奈李

清晨,薄雾笼罩下的鹿龙村王佳仓组,79岁的何克富在自家庭院翻晒草药,紫苏的清香弥漫在青瓦房周围。这位五代行医的老村医,背后是瓮桶河上新建的风雨桥,以及河畔白墙黛瓦的“鹿龙村中医阁”,这里承载着半个多世纪的医疗变迁。

村卫生室

“当年出诊,走的都是野猪道,药箱常常被荆棘刺破。”何克富抚摸着1953年的铜药碾回忆道。新中国成立初期,村民看病只能依靠游医偏方。20世纪50年代,何克富与同村青年拜师老中医刘光权,开启了村庄医疗事业的发展之路。为精进医术,他徒步百里遍访名医,钻研《医宗金鉴》,收集千余药方,成为乡亲们口中的“怪病克星”。

在村卫生室,医生为患者看诊

70年代,防疫队翻山越岭为村民接种疫苗;80年代,儿童计划免疫体系建立。2003年,镇政府为村卫生室配齐听诊器、高压消毒锅等设备;2005年,新农合大病统筹落地,报销额度逐年提升。到2022年,虽然村民个人缴费增至350元,但医保基金构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现在卫生室能测血压血糖,买药还能刷医保卡。”村民杨大娘在中医阁取药时感慨地说。

2022年4月10日,患者赠送何克富老中医“怪病克星、神术除疾”牌匾

从依靠游医偏方,到如今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从赤脚医生翻山越岭行医,到现代化的村卫生室,何克富不仅见证了村庄医疗的沧桑巨变,还成为县级非遗“何氏磨药”的奠基人。2018年,何克富收集的千余药方经专家评审,正式列入息烽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儿子何泽举成为项目传承人。夕阳下,何克富指导孙子研磨药材的身影,与村卫生室电子医保结算机的蓝光交相辉映,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温暖图景。

鹿龙村村景

从离任村支书刘祖康带领村民开山塘、修沟渠、筑公路,到五代行医的何克富悬壶济世,再到新时代村医接力守护村民健康……鹿龙人骨子里的坚韧与担当代代相传。如今的鹿龙村,背倚苍翠青山,面朝蜿蜒瓮桶河,村民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青山绿水间,描绘着更加美好的乡村振兴蓝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