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聚焦息烽

【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息烽县红旗村:一座城中村的发展变迁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在息烽县城东郊,有一片充满故事的土地——红旗村。这座占地仅2平方公里的村庄,既是息烽“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记忆载体,也是农业转型与城乡融合的鲜活样本。从乡村田野到城市商圈,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村民从温饱走向繁荣的奋斗足迹。

追溯历史,红旗村历经公社化、乡镇合并等时代变革,1992年后划归永靖镇管辖。2011年,村庄部分区域调整至周边居委会,形成如今的13个村民组布局,从蚕一组到拖电厂组,村民小组名称背后是村庄与工业发展、城市进程的紧密交融。

红旗村村庄一角

1966年9月,在红旗村东北,被当地人称为“大山沟”的地方机械轰鸣,作为国家“三线建设”项目之一,贵州拖拉机电机厂在此落地开建。1970年底,贵州拖拉机电机厂车间、厂房陆续建成,进入边试产、边完善阶段。1972年,贵州拖拉机电机厂正式投产,厂区占地24万余平方米,让这里一度繁荣如小城:13个科室、9个车间、千余名职工,配套的医院、学校、电影院一应俱全。上世纪80年代,工厂生产的“山鹰”摩托车更是风靡全国,贵州拖拉机电机厂声名鹊起。

随着发展形势的变化,根据有关政策要求,1991年,贵州拖拉机电机厂搬迁至原贵阳市小河区。如今,走进红旗村“大山沟”,一片杂草丛生、断墙残壁的厂区,仿佛静默诉说着那段火红的岁月。

红旗村党群服务中心

“贵州拖拉机电机厂的发展变迁,是国家‘三线建设’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邵永红向记者介绍,贵州拖拉机电机厂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所承载的那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

受益于贵州拖拉机电机厂等企业带来的焊接、加工等技术,依托210国道的交通优势,80年代,红旗村蚕桑坡一带“回风炉”加工产业异军突起。息烽回风炉以使用方便、煤炭燃烧效率高、节能环保而著称,20余家加工作坊形成产销一条街,产品远销贵阳、遵义等地,同时带动了汽车修理、餐饮等行业发展。一时间,息烽回风炉“星火燎原”,“哪里有煤,哪里就有息烽回风炉”的说法广为流传。

回风炉加工经营作坊

近年来,随着县城空间的不断拓展,红旗村耕地缩减,村民们借助地处城郊结合部的优势,纷纷投身住宿餐饮、商品销售、房屋出租、汽车维修等行业,就业方式、收入结构悄然转变,完成了从农业到商业的悄然转身。如今,全村130余家经营户中,有44家从事汽车销售、维修等相关行业,带动750余人就业。

红旗村环城路

与此同时,红旗村积极盘活闲置房屋、土地资产,探索出一条多头并进的村集体经济增收路子。2019年,将环城路一处地块出租给商户开展二手车业务,每年获得租金5万余元;2023年,红旗村将环城路一处空地出租给一家新能源企业建设充电站,前三年村集体每年可获1万余元分红,后续分红比例随年限逐步提高;今年5月,红旗村将村委会综合楼出租给一家广告公司经营,每年获取租金9.8万元。据统计,2024年,红旗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0余万元。

红旗村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土地逐渐减少了,但发展的路子更宽了。”邵永红满是自豪地说,红旗村始终以“红旗”为名,在时代浪潮中奋楫前行。这片城郊热土,正以昂扬姿态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