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夏天,当城市热浪翻涌,平均气温仅23℃的息烽,俨然成为青山绿水环抱的“天然空调”。山风沁人,溪声入耳,一间间散落在乡野之间的特色乡村民宿,悄然唤醒了沉睡的村庄,激活了息烽避暑经济。
息烽西望山原始丛林。息烽森林覆盖率近60%,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又见南山”民宿
在息烽南山驿站景区永靖镇坪上村,“又见南山”民宿静静倚靠山势,院落错落,绿意环抱。推窗是远山如黛,出门是田园斑斓,这里不只提供住宿,更营造一种“慢生活”氛围。“又见南山”民宿负责人廖鸿说:“我们想给客人一种回家的感觉。”目前,该民宿50间房持续满负荷运转,周末更是一房难求。24小时管家式服务、一日三餐全含、融合吃住玩于一体——这里不只是一个避暑旅居的“落脚点”,更成为许多外地游客盛夏里的“第二个家”。
“又见乌江”民宿
在流长镇龙泉村,“又见乌江”民宿临江而立,借群山为屏、以江水为镜。它由村民旧屋改造而来,既保留老屋的质朴,也注入现代居住的舒适。自2023年启动以来,它迅速成为乌江畔的一处诗意栖居。4栋楼、19间房,节假日几乎日日满房。登临观景台,可见乌江如一条熠熠银带,波光潋滟,动人至极。项目负责人余薪说:“人们来这里,不仅是简单的住宿,更是全新的感受——感受乌江的壮美、红色文化的深沉,还有地道美食的淳朴。”
“青山乡居·那渡”民宿
在青山苗族乡,由废弃小学变身而来的“青山乡居·那渡”民宿,则弥漫着艺文气息与亲子温情。非遗手作、DIY工坊、阅读区、绘画角……这里不只是住宿空间,更是一个可以沉浸、创作与分享的社区。18间房、44张床位,在节假日常常早早订满。项目负责人罗时丽说:“很多客人从重庆、湖南、广东远道而来,一住就是好几天。”更可贵的是,民宿带动了20余户村民参与餐饮服务,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一宿一主题、一宿一文化、一宿一特色。”息烽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民宿不仅是住宿载体,更是文化的延伸、情感的联结。近年来,息烽以红色文化、温泉资源和生态禀赋为依托,重点打造南山、乌江峡两大避暑带,涌现出“又见南山”“又见乌江”“青山乡居·那渡”等一批特色品牌,初步形成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避暑旅居新格局。
截至目前,全县已有52个村踏上旅居产业之路,累计盘活闲置房屋298栋,打造房间2226间、床位3483张——它们不仅是数字,更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青山苗族乡绿化村,盛夏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息烽发展避暑旅居并未止步于“住”,更以“旅居+”为主线,串起红色教育、研学体验、温泉康养与田园生活,推出三十余种特色食宿套餐,培育“英子小院”“毓秀民宿”等“村房短住”品牌。游客可采茶制茶、下田农耕,真正住下来、慢下来、融进来。平均停留时间超过7天,这意味着息烽对游客而言不再只是“路过”,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青山苗族乡举办“六月六”民族文化活动
这个夏天,息烽还推出3条“红色教育+生态体验+文化研学”精品线路及56项特色活动,从静到动、从古到今,全方位饱满游客的每一刻时光。而背后,是民宿协会的成立、从业者的培训、4500张旅居服务卡的发放——息烽正以柔软而坚定的服务,守护每一份近悦远来的期待。
在小寨坝镇红岩葡萄园区,游客采摘葡萄
据统计,今年6—8月,息烽累计接待游客29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8亿元。“爽爽贵阳·红色息烽”文旅品牌正借山水之绿、民宿之美、人情之厚,一步步走向诗和远方。
红色教育剧目《忠魂曲——石榴花开再相逢》公演,吸引广大避暑旅居游客观看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息烽。他们住农屋、品乡菜、做农事,在静谧山水与浓郁人文之中,触摸乡村振兴的脉搏,也找回自己内心的宁静。息烽,这座藏于黔中的小城,正以民宿为窗、清凉为介,悄然成书,等待每一位旅人轻轻翻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