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是省委着眼全省大局、把握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强调,紧扣“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以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为工作主线,努力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贵阳贵安协同融合发展、扩大内需提振消费、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集聚创新人才队伍上实现新突破,努力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推动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创新型中心城市、内陆开放型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本报今起开设“‘强省会’贵阳贵安在行动”专栏,全面展现贵阳贵安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市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的思路举措,以及为奋力实现“一个新提升”、迈上“五个新台阶”而不懈奋斗的生动实践。
2020年12月30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在贵阳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听取并审议赵德明同志代表市委常委会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贵阳贵安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总体谋划和系统部署,在与会代表中引发强烈反响。
大家纷纷表示,要紧扣“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以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为工作主线,加快推进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创新型中心城市、内陆开放型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建设,全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努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更具带动力的火车头、西南地区更具影响力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为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
全力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
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是贵阳贵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这个重要时刻,省委着眼全省大局、把握发展大势,作出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贵阳贵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行动指南。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吴义宁表示,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市委《建议》,围绕任务清晰化、目标具体化、措施项目化,认真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将围绕“强省会”这条工作主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实体经济,做优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品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激发创新、开放、改革动力活力,为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同时,将锚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和“强省会”要求,统筹发展质量、效益、规模、速度、结构、安全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科学设置经济支撑型、质量结构型、创新开放型、协调发展型、生态发展型和民生福祉型等指标体系,扎实谋划和推进一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贵阳贵安协同融合发展等领域的重大工程项目,发挥项目支撑带动作用,助力实现城市首位度新提升。
“这次全会是在‘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即将开启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里程碑意义,一定会在贵阳贵安融合发展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贵安新区办公室主任张雪蓉说,全会对“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的战略谋划立意高、格局大,安排部署措施实、靶向准,体现了跳出贵阳看贵阳、立足全省看贵阳、面向未来看贵阳的省会担当、省会责任。贵安新区一定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在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中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做强省会、做大贵阳作出最大贡献。
张雪蓉表示,贵安新区办公室将立足自身职能职责,抓宣传,在贵阳市委宣传部的统筹下,迅速掀起新区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抓谋划,推动新区规划与市委规划建议相衔接;抓督促,抓好全会决策部署涉及新区工作的责任分解,扣紧责任链、任务链,推动全会精神在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加快把全会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更具带动力的火车头、西南地区更具影响力的重要增长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云岩区委副书记、区长王黔认为,“强省会”五年行动是着眼全局的重大战略考量、是全市“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战略遵循、是云岩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云岩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好市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在“十四五”时期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推动城市品质大提升,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切实加快城市空间重构、城市形态重塑、城市内涵重赋,努力做强首位功能;通过推动产业品质大突破,切实抓好现代服务业、现代商贸业、现代都市工业集聚发展,努力做强首位产业;通过推动服务品质大跨越,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切实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努力做强首位服务;通过推动治理品质大优化,切实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良好营商生态,确保社会平安和谐,努力做强首位环境,在“强省会”五年行动中走前列作示范,体现云岩担当、展现云岩作为。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提升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力
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是省委赋予贵阳贵安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要提升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力,就得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全力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张书云说,“强省会”首先要强经济,经济强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2020年,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书云表示,下一步,市工商联将充分发挥党委政府联系民营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服务民营经济的助手作用,积极参与全省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示范区建设,推动民营经济服务平台建设,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建设一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引导和组织好民营企业认真学习领会市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把企业发展与“强省会”五年行动结合起来,与打造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结合起来,以民营经济发展的首位度支撑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的首位度。
“‘强省会’归根结底是打造核心城市,要打造核心城市,就要有核心城市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链条是产业链,还有一个链条就是供应链,而通过国企平台公司的穿针引线,就可以打通供应链、协同上下游,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贵安新区产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万程说。
王万程表示,下一步,贵安新区产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多措并举发挥影响力带动力,抓好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继续盘活存量资产、加速推动已建成项目“投转固”,把实体经济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
全会提出,要毫不放松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市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俐莎表示,“十四五”期间,全市商务部门将围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等,抢抓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契机,深化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加快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区建设,在构建中高端消费体系、深挖消费潜力、打造开放平台、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立体开放格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
为“强省会”作出“三农”贡献
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市生态移民局)党委书记、局长田胜松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市生态移民局)将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以贵阳贵安城乡高质量融合为主线,主攻都市化和现代化两个方向,聚焦耕地支撑、产业振兴、乡村建设三个重点,把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菜篮子”保供、农村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个关键,实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行动、精品产业提升行动、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和深化农村改革行动,乘势而上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为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提供“三农”支撑,为“强省会”五年行动作出“三农”贡献。
“全会对落实‘强省会’战略决策、构建贵阳贵安宜居之城、宜业之城、宜游之城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贵安新区高峰镇党委书记韩军良表示,高峰镇作为贵安新区四个直管乡镇之一,地处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中心位置,下一步将积极落实全会精神,在贵阳贵安“强省会”五年行动的总体规划下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一方面,坚持党对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聚力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发展方向,大力招商引业,发挥生态优势,扩大土地增益,促进群众创收增收,用农旅显特色、用特色赢口碑、用口碑促发展,努力将高峰镇打造成为贵阳贵安省会城市后花园、农旅一体的藏粮之地、旅游之所,书写好高峰镇特色小城镇建设新篇章。”韩军良说。
“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对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进行了战略部署,对增进民生福祉也进行了系统安排,体现坚定的责任担当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路喜宏说。
路喜宏表示,民政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科学编制和实施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抓好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全面落实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和急难救助,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需求。积极推进“三感社区”试点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把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生活便利、安全舒适、充满幸福感的地方。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抓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增强社区嵌入式综合性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彭刚刚 樊成琼 衣琼 庭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