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林宜居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积极探索与村党组织共建共治,打造脱贫攻坚“双引擎”,实现了产业规模大起来、富美乡村建起来、千亩土地绿起来、小康生活富起来的“百姓富、生态美”目标。
组织共建,夯实基层堡垒。采取非公企业党组织和村级党组织双向联通的方式,通过实施组织共建、双培双带等,着力夯实脱贫攻坚基层堡垒。一是实施村企联建。贵州林宜居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与大山村党支部建成“双支部”党建联合体,通过阵地联建、工作连抓等措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效补足村级党组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组织发动、技能不足等方面的短板。二是实施“双带”工程。在公司党支部和村党支部的管理过程中,实施“双带双强”工程,让支部班子在公司党支部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产业发展技能,公司党支部党员在支部学习党建工作经验和党建有关知识。三是实施党员联管。牢固“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理念,强化党员干部管理,根据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将公司党员和村内党员编入脱贫攻坚战斗序列,以党员结对帮扶工作实现“党员到户、责任到人”,利用包保扎实开展遍访帮扶工作,做到“一访二帮三促进”,逐组逐户帮助贫困户理清思路、制定规划、细化措施。
产业共创,助力脱贫攻坚。贵州林宜居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紧扣农村“三变”改革,积极发动群众,大力推进猕猴桃产业发展。一是明晰产业发展方思路。大山村党支部立足实际,着眼产业致富,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三变”政策,让党员群众真正懂“三变”,促“三变”。同时,在邀请专家为大山村发展方向、主攻产业把脉,结合村情地貌发展猕猴桃产业种植的基础上,由各村民组的党员率先参加“三变”改革,村支两委和党员落实分片包组的模式,针对群众提出来的疑难问题一一解答,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利益链接机制。林宜居公司同大山村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农户自主发展种植、养殖,逐步向种养旅一体化发展、最大化地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林宜居公司以生产资料、产业管理、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占股50%;合作农户以生产管理占股47%、村委会以参与监督协调占股3%,产生收益后,公司逐步降低分红比例,直至完全退出分红的分配模式,解决了产业建设前期巨额投资成本、无专业生产管理技术和村集体经济增收难的问题,增强了合作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村集体和农户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三是点面互促助力发展。通过建立“公司+支部+合作社”模式、创造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积极动员大山村将土地统一流转并以大山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三变模式)的方式参与到企业后期的经营成果共享上来,同时,林宜居公司又与养龙司镇的江土村、光华村和新桥村村委会签署了投资入股协议。结合党员带富工程、远程教育和精准扶贫工作,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开展“三变”,实现脱贫致富。
双方“抱团”,聚力全面小康。林宜居公司党支部和大山村党支部采取“双支部”“抱团”发力的模式,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为发展目标,以种养植业、农旅联动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致富换挡升级,直接带动大山村及茅坡片区贫困户就业,形成了群众、公司、村集体的三方共赢局面。一是夯实基础设施。“要想生活好,基础设施少不了。”“双支部”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修建3.2公里的观光、休闲主干道及16公里猕猴桃基地机耕道,实现了村级道路和基地连接线的全面贯通,畅通了打造富美乡村的“毛细血管”。二是推动农旅一体。为延长产业附加值、构建农旅综合体,“双支部”立足实际,建成了3000余亩的高标准、现代化猕猴桃种植基地;发展了家禽100000余羽、野鸡50000余羽的林下养殖项目;同时,基础设施的建立完善也为农旅一体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三是促进就业增收。以群众增收为工作开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带动了大山、光华、新桥、江土等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增收,示范引领贫困户创业,创造一批就业岗位,带动周边一批群众稳定就业。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