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2020.12.01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脱贫攻坚群英人物

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驻村干部张仙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张仙,男,土家族,34岁,系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派驻到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轮战脱贫攻坚的驻村干部。2018年3月至今,他紧紧依靠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对接协调推进落实一系列发展项目,助推大洪村水电路讯房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猕猴桃和李子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增强群众内生动力为主的增收方式、以群众思想观念转变为主的农村社会治理等,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他农村工作经验丰富,是开展脱贫攻坚的好能手

张仙同志在工作上,已是三次下农村了。第一次是大学毕业之后干过三年的大学生村官,第二次是2014年在市直部门的时候开展过一年的同步小康驻村,第三次就是本轮脱贫攻坚,他又被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派驻到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驻村。因其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他驻村后能很快上手脱贫攻坚等系列工作,群众对他的认可度很高,就连之前抵制村支两委工作的群众都支持他的工作。张仙同志在工作中,政治上非常明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很有底气、很接地气、很攒人气。他知道大洪村因历史和环境的原因,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不仅要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更要在群众中开展“观念革命”,切实扭转群众落后愚昧的观念。因此他不分白天黑夜走访群众,切实消解群众的思想桎梏,增强其内生动力,更是和谐了干群关系,进一步引导、凝聚、组织、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到大洪村的发展。

他关心群众疾苦,是为民服务的贴心人

“吃在大洪、住在大洪,工作在大洪,咱就是大洪村人,绝对不能把自己当外人。”这是张仙同志随时挂在嘴边的话。的确,他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做。大洪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多,大凡学生娃娃上学放学,老人赶集往来,只要他遇到了,都会捎上他们。他会私自掏腰包给群众买药,比如有群众手臂骨折了,经医院接骨后,舍不得花钱回家休养,他会去买外敷药给人家送过去。反正,但凡村里群众遇到困难,他都会想方设法去帮助。

“小张哥你来了,你不来这心里都惦记得慌。”这是大洪村瓦房寨组谢光凤老人对张仙说的话。68岁的谢光凤老人,30多年前,因计划生育结扎后,下身瘫痪成疾,其之前办理的老残疾证为肢体残疾2级。由于残疾证是2001年办理的,没有及时更换新证,导致她得不到残疾补助,也得不到低保政策保障。为此,张仙联系县残联和镇民政办,为其办理了新残疾证,又按程序为其申报低保户家庭。

他狠抓工作落实,是扶贫政策的忠诚践行者

大洪村脱贫攻坚工作,全程有市人大常委会前期谋篇布局的整体规划,战略上有“贵金古”高速的落地互通、龙滩水库的生态涵养、教育大计的统筹安排、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等,战术上有村内的水电路训房寨“六个小康”的推进。张仙同志到大洪村后,严格按照大洪村脱贫攻坚发展规划,用心、用情、用力地推动大洪村有关项目的落地落实。

张仙说:“以前大洪村基础设施特别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大洪村群众对以前村里道路最痛的概括”。通过两年多的帮扶,大洪村修通了进村公路、组组通道路、机耕道、串户路等。同时,大洪村全村拉通了自来水,建设了3座移动通信基站,安装了250余盏路灯,建成使用了1个村办公楼、1个体育广场、5个全民健身小广场,完成了1处地质灾害点整治,设置了道路的标识标线标牌,完成了全村房屋立面整治,全面整治提升了全村庭院等。特别是房屋立面整治和庭院提升整治,彻底改变了大洪村的村容寨貌——房屋的蓝瓦白墙浑然一体,庭院的瓜果架与门头遥相辉映,进村主干道边坡的文化墙与寨门意型搭配,完全是一幅美丽乡村的景象,为大洪村“农旅一体”化发展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励志“造血”扶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

“扶产业就是扶根本”,这是张仙同志一直都在践行的理念。在全村调减低效农作物,引导群众支持种植高效农作物的过程中,群众因为不理解而争吵不休的时候,张仙同志就会站出来,结合实际讲解“八要素”的内容,深入浅出,讲明白发展高效作物的好处,排解群众担心产品卖不出去的忧虑等。通常他讲了,群众都会静下心来听,也会慢慢的去做。

当前大洪村3200亩耕地,已种植猕猴桃2300亩、李子500亩、烤烟100亩,产业覆盖率达90%以上,2019年9月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猕猴桃)”,猕猴桃远销国内外。为切实推进产销对接,增强产品知名度,助力“黔货出山”。张仙同志通过贵阳市人大,邀请中央、省、市媒体到大洪村实地报道,邀请息烽县名人志士到大洪村体验宣传农产品,将“猕天大圣”猕猴桃免费登上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将大洪村及石硐镇农产品免费上架153家贵阳惠民生鲜超市等。  

总之,张仙同志通过两年多的驻村帮扶工作,既锻炼了自己,也为大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尽了绵薄之力,助推大洪村发展走上了新的台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