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2021.08.10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贵州足迹”系列回访报道—— “博士村长”战贫困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博士村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大多来自贵州大学,唐文是其中之一。

 6月20日,刚返校不久的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畜牧学研究生唐文,在导师陈祥教授的带领下,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凤冈县进化镇调研畜牧产业发展。

 今年1月,为服务农村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产业革命,贵州大学畜牧博士工作站在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挂牌成立,唐文被聘为临江村“博士村长”。

 自从当上“村长”,唐文已数十次跟随学校教师组成技术服务团,到凤冈县永安镇、土溪镇、进化镇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和养殖技术指导。

 “在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能在战场上大展拳脚、彰显先锋作用,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唐文说。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放假在家的唐文响应贵大“助力脱贫攻坚,同心共战疫情”的号召,一直坚持在基层一线,积极履行“村长”职责。他深入村居、企业工厂和田间地头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为企业和农民讲解种养技术,为企业复工复产和达产达效强化技术支撑。

 “小唐村长,我养的七百多头牛就要断粮了,帮我想想办法吧!”

 受疫情影响运输中断,龙滩口养牛场青贮饲料库存告急,老板冯黔刚打来了求助电话。

 通过调研,唐文发现临江村离仁怀非常近,而仁怀酿造白酒的副产品酒糟正是最好的牛饲料,便建议冯黔刚把饲料换成以酒糟为主、青贮为辅,这样不仅每吨饲料可以节省150元,还能保证肉质更好。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众多和“小唐村长”一样的象牙塔学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认可,也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知识。

 2011年5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期间,专门来到贵州大学,鼓励青年立志做大事,希望大学生们积极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成长成才,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加试题”,贵州干部群众上下一心有序推进搬迁群众就业工作,因地制宜谋划新建扶贫车间和基地,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问题。

 4月30日,贵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增收政策扶持等17条举措,进一步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要不是好政策,我们两口子还在大山里打转。”在铜仁市碧江区矮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蔡世萍正在编制藤制品。

 今年4月,67岁的蔡世萍与老伴从印江自治县沙子坡镇冷水捱村搬迁到矮屯安置点不久,听说这里的扶贫车间不限年龄招工,便第一时间报名,“我眼神不太好,主要给老伴打下手,我们一天能赚90元。”

 矮屯安置点有来自印江、松桃等地搬迁群众2900多户1.3万余人。当地引进制鞋帮、藤编、刺绣等手工活,解决了搬迁群众居家就业难问题。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近两年,贵州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打出系列“组合拳”,助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截至目前,我省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中,86.17万人已就业。建成扶贫车间914个,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1.97万人;建成扶贫基地238个,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8123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0%左右。

 以前放下锄头就不知道干啥的罗桂芳,搬到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后,跟着扶贫车间师傅学习“唐人娃娃”制作技艺。“跟师傅好好学,争取早点出师。”这是她现在最迫切的愿望。

 融入新生活:从老农民到新市民

 “两位不要害羞,靠近一点,笑一笑拍出来才好看。”近日,石阡县汤山街道平阳社区,53岁的杨胜宏和妻子张玉屏来到居委会3楼拍婚纱照。

 “以前在乡下,只求温饱,没这些讲究。”杨胜宏笑着说,如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他们搬出大山过上了好日子,也学着城里人,补拍婚纱照,融入新生活。

 据了解,该社区开展的“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免费为搬迁群众拍摄婚纱照,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为帮助移民“快融入”,贵州按照“安置点建到哪里,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体系就覆盖到哪里”的要求,及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群团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让他们的生活实现新跨越,真正成为“新市民”。

 在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阿妹戚托小镇”,凡是搬迁到这里来的群众都有一个新身份——“新市民”,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务、同等市民待遇,在就业创业和就学就医上还有更多优惠。凭证还可享受子女免试就近入学、办理出入境证件等39项公共服务,全面帮助搬迁群众向“新市民”转变。

 “我们现在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夜夜有欢歌。”三宝街道副主任鄢娇说,小镇依托彝族“火把节”开展一系列社区文化活动,加快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生活。目前,来自三宝彝族乡的1195户6112名新市民稳稳扎根阿妹戚托小镇,开启新生活,创造小康景。

 “安置点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贵州所有安置点在项目建设时就同步谋划了社区卫生室。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集中安置区医疗配套项目397个。部分集中安置区依托周边医疗资源,保障了搬迁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据随机入户调查结果,搬迁群众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为99.03%;住房满意度为98.28%;就业脱贫措施满意度为97.95%。

 大山深处,看病难。而现在,“小毛病不用挨,慢病有新政策,负担轻了,日子更有盼头。”搬到剑河县仰阿莎街道思源社区的63岁粟周然说,“最满意的是下楼就是卫生站,随时能够量血压。”

 如今,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已实现了“六个100%”——100%实现教育配套设施全覆盖;100%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1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100%设立街道办事处;200个3000人以上集中安置区100%设立警务室;842个集中安置区100%设立综合服务中心(站),实现综合服务全覆盖;有党员的集中安置区100%设立基层党组织,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

  从山沟到城镇,从下田到上班,从农民到市民,贵州创造了彪炳史册的易地扶贫搬迁人间奇迹。新与旧,苦与乐,搬迁群众家家户户都在家里显眼处挂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大山里的老破屋,一张是现在的新生活。188万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的热望,正在各地党委政府的精心呵护下拔节生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