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公共文化服务 » 项目信息

何建明《炼狱》新书分享会在息烽举行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 索引号: 000014349/2023-3619942
  • 信息分类: 项目信息
  • 发布机构:
  • 发文日期:
  • 文号:
  • 是否有效:
  • 信息名称: 何建明《炼狱》新书分享会在息烽举行

10月21日,著名作家何建明携新书《炼狱》走进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举行分享会。国防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张志强与何建明现场分别从读者和作者的角度进行了分享。

此次活动由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主办,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贵州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协办,中共息烽县委宣传部、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执行。共200余名读者、嘉宾现场参加。

何建明是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当代报告文学领军人物、首位中国作家俄罗斯国家图书奖获得者。《炼狱》一书是何建明受贵阳市委宣传部邀请,以息烽集中营史实为叙述主体,讲述了曾在这里关押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坚持信仰、不怕牺牲的感人故事,以此来鼓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记历史、感恩先烈、珍惜当下,创造美好未来,以吾辈之青春,守护盛世之中华!这是何建明继《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革命者》《雨花台》之后,又一部以“红色革命史”为题材的纪实力作,也是他以贵州为背景撰写的第六部报告文学作品,用40余万字的恢弘巨制,梳理历史的脉络、捕捉历史“微表情”,挖掘革命精神力量。

何建明在分享会上说道,写作《炼狱》有两个原因:一是贵阳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帮助,当地的历史文化专家和工作人员,尽心尽力,毫无保留地帮助收集资料、提供线索;二是息烽集中营这一特殊的历史题材,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在息烽集中营的故事,是红岩精神的前奏,红岩精神正是从此开始的。

张志强谈到,作为读者,读了《炼狱》,又实地参观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抗战期间,国民党一共在全国修建了四大集中营。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相比,息烽集中营最大的不同,是使用一种最残酷的方法,即摧残精神,试图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意志。

但是,从1938年设立到1946年撤销,息烽集中营先后关押过罗世文、车耀先、张露萍、杨虎城、黄显声、马寅初等共产党人、爱国将领和爱国民主人士1200多人,没有一个共产党员叛变!息烽集中营是人间地狱,更是磨炼中国共产党人忠诚与信仰的特殊战场,凝聚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

张志强说:“我读出了三层意义:一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人性之恶,人有时候真的可以坏到让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息烽集中营的故事时刻提醒我们,要警惕人性的恶魔;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饱受肉体和精神双重摧残之下的隐忍,他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开展工作,诠释着信仰这个坚不可摧的力量;三是重生,曾经在息烽集中营饱受磨难的韩子栋最后就重生了,后来他还担任过贵阳市委副书记等职位。我们需要发扬这样的精神力量。”

《炼狱》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真实写述,更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革命精神的延续,总结起来是四个字——“息烽精神”。

何建明表示,张志强教授说出了他内心的想法。写作过程中,“炼狱”两个字和“息烽精神”四个字,一直萦绕在心中。如果没有息烽集中营,红岩故事和红岩精神就是不完整的,“息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分享会上,何建明向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赠《炼狱》一书,该馆将永久珍藏。分享会结束后,何建明为读者签名。

据了解,近年来,贵阳贵安大力推进“爽爽贵阳”城市IP提升打造,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等,赋能文旅融合产业化高质量发展。除推出《炼狱》这样的重点文学、文艺作品外,贵阳市还重点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研学路线,丰富红色文化体验场景等,让红色文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