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载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失地农民因各种原因造成返贫及生活困难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县失地农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被征地农民(以下称:失地农民)群体规模日益庞大。在政策兜底、技能培训、就业支持等多重扶持下,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质量较被征地前均有显著提高,但仍然还有极少部分失地农民生活存在一定困难。经过实地走访调研,综合分析生活困难失地农民主要存在以下原因:一是早期征地补偿标准低、形式单一(大多数为货币补偿)、可持续性不强,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转移”出来。二是部分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现象,自我发展能力弱,在征地后滋生好吃懒做习惯。三是部分失地农民防范意识不强,卷入民间借贷及诈骗危机。
针对我县部分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困难现状,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帮扶措施,切实提高失地农民职业技能,拓宽增收渠道,增强失地农民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切实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线、救急难”的作用,加大失地农民政策倾斜力度,保持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2025年以来,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2092人次(含失地农民),其中:城镇公益性岗位242人次、乡村公益性岗位1850人次。二是以农村劳动力急需的、实用性强的工种为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需施策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方式的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失地农民综合素质。同时,鼓励企业以失地农民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需求和岗位需求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对失地农民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2025年以来,帮助失地农民实现转移就业20余人。三是向失地农民大力宣传文化教育、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投资理财等知识,开阔视野,提升失地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同时,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鼓励和引导失地农民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诉求、化解矛盾。截至目前,失地农民诉求得到有效表达,未发生失地农民集体上访情况。
再次感谢您对我县失地农民工作关心和支持。接下来,我县将不断探索多元化征地补偿安置方式,探索引导失地农民以被征土地入股用地企业分红,实现长期收益。同时,在失地农民再就业方面下功夫,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并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安排一定比例的公益性岗位为零就业失地农民家庭兜底,有针对性的帮助失地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不断提升失地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息烽县人民政府
2025年8月26日
注: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人大选举任免联络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南明区人大常委会
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8月27日印发
共印5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