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田 党的声音进万家
——我县学习宣传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
我是中共息烽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县新闻发言人李明伟,下面,我以《春风化雨润心田,党的声音进万家》为题,向各位媒体朋友介绍我县学习宣传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进展及成效。
一、基本情况
(一)强化安排部署。制定印发了《息烽县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宣讲工作方案》《党的二十大精神息烽县新闻宣传方案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宣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组建了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和县委常委以及部分县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县委宣讲团,明确了“九讲一赛”等重点宣讲任务,力求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
(二)强化学习研讨。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章程》等为重点内容,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学,深入领会、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截至目前,县委常委会开展专题学习研讨1次,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第一议题开展了3次学习;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研讨1次。
(三)强化正确导向。认真对照《贵阳贵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提纲》,按照“五个牢牢把握”的要求,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最精准的解读、最权威的辅导。同时,统一宣传口径,严把舆论导向,提升宣讲质量,决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二、紧扣主题主线,准确发出好声音
(一)精心做好策划,突出舆论引导。紧扣党的二十大这一主题,制定印发了宣传方案,在县级媒体上开设了“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总栏目及相关子栏目。一是转载上级媒体重点报道。及时准确转载好上级主流媒体关于党的二十大的系列重点报道。二是做好动态报道。围绕各级各部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达学习大会精神,及时推出动态报道,展示我县干部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三是做好宣讲报道。宣传省、市、县委宣讲团及乡(镇、街道)宣讲队开展宣讲活动。依托中共贵阳市委党校息烽现场教学基地,运用互联网、远程教育、微信群、门户网站等载体,报道基层干部群众的热烈反响、积极评价。四是推出一把手访谈。围绕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以“怎么看 怎么办 怎么干”为主题,邀请部分乡(镇、街道)和县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结合工作实际,谈工作措施及下步打算。五是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大型蹲点调研采访活动。县融媒体中心从每个乡(镇、街道)选取2个有代表性的村(居),以小切口、大主题,报道基层一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好做法、好经验。截至目前,共推出典型亮点报道90余条次。六是创新“微报道”。认真捕捉我县基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精彩瞬间和感人场景,策划制作“短、平、快”新媒体产品,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推送。
截至目前,已推出《息烽县大洪村:产业之花盛开 助农增收致富》《息烽县鹿窝村:“花灯宣讲” 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息烽:“第一书记宣讲团”送党的声音进万家》等一批重点稿件,并被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转发。截至目前,共刊播稿件517条次,其中市级以上媒体115条次。编发短视频13个,总游览量21.7万。
(二)抓好氛围营造,注重社会效果。制定印发《息烽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宣传和氛围营造工作方案》,一是在县城区、各乡(镇、街道)主要路段及村(居)所在地,以大型户外高杆、天桥广告、墙体广告和公交车站台等为重点,布置宣传标语620余(面)条。二是全县各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利用各类户外LED屏和出租车电子屏投放宣传标语和视频2300余条次。三是在高铁广场、十字街广场、北门广场设置景观小品3处,在县城十字街转盘、虎城大道火炬转和三角花园广场设置花卉绿植景观3处。
三、创新形式手段,力求实现全覆盖
(一)上级宣讲团示范讲。我县先后集中收看了中央宣讲团贵州宣讲报告会、省委宣讲团到贵阳贵安宣讲报告会和市委宣讲团成员、市委党校副校长岳兵同志赴息烽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报告会,以及市委宣讲团赴息烽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
(二)主要领导干部带头讲。截至目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开展集中宣讲5次,其他县委常委和县级领导带头到联系点、分管部门系统领域等开展宣讲38场,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开展宣讲83场。
(三)县委宣讲团集中讲。11个乡(镇、街道)和部分县直部门组建宣讲组,深入全县179个村(社区)、企业和工地宣讲。截至目前,县委宣讲团开展宣讲84场次,乡(镇、街道)宣讲组开展宣讲210余场次。
(四)党代表立足岗位讲。组织1051名党代表紧密联系岗位和工作实际,带头在本地、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开展宣讲,与基层干部群众、村民居民、师生代表面对面交流,共开展宣讲2650余场。
(五)各系统领域联动讲。县有关部门立足本系统本行业开展宣讲,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校园、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共开展宣讲498场次。
(六)理论宣传二人讲。发动11个乡(镇、街道)和县教育局、县卫健局等单位组建“理论宣传二人讲”互动宣讲组,通过“1名专家学者+1名先进典型”的形式,共开展宣讲8场。此外,我县还运用媒体平台创新讲、党校系统常态讲、文艺作品鲜活讲等形式,创新推出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寻常百姓家。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专业性队伍培养。持续推进县融媒体中心建设,做好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县委宣讲团和县级领导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宣讲质量和效果。
(二)创新宣传宣讲方式。综合运用新媒体平台,推出群众易于接受的各类创新产品。利用息烽红色资源优势,结合“九讲一赛”模式,开展场景式、体验式、研讨式宣讲,提升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强化宣传阵地管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对各类的管理,严格审核把关,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在息烽县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高标准建设工业标准厂房,为工业发展筑牢根基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今天,由我向各位介绍一下息烽县工业标准厂房建设情况。
标准厂房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强工业”的重要抓手,为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提供承载空间、注入强劲动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是认真落实省委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力建设“四区一高地”决策部署和市委“四主四市”工作思路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是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有效抓手。为了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持续夯实“强省会”发展根基,走好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靠前指挥,在工业标准厂房上狠下功夫,2022年启动建设工业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建成20万平方米。
一抓规划引领,围绕“一主一特”谋划标准厂房。2021年8月,我县成功申报并获批贵州省第一批化工园区,在2022年化工园区安全等级评价中获得C级认定。2022年建设的工业标准厂房中,聚焦标准厂房开工率、建成率、使用率和招商引资工作目标、方向、任务,主要围绕化工产业链开展,有超6万平方米厂房是为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定制,3万平方米是围绕磷系新动能材料建设,有逾12万平方米厂房主要打造磷石膏建材等新型建材产业园,同时还启动了贵阳绿色生态印染循环经济产业园厂房一期项目建设,首期启动3万平方米。另外还为乡村振兴产业配套建设了约1万平方米生产加工厂房。
二抓项目建设,为工业发展筑牢根基。2022年我县以县级平台公司为主体建设的标准厂房约有16万平方米;依托市级平台公司建设工业标准厂房约9万平方米,包含了化学原料药定制化厂房6万平方米,印染产业厂房3万平方米。为工业基础做牢、工业底盘做大、工业经济做强,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强省会”息烽篇章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抓配套设施,为企业入驻提供要素保障。2022年,新建化工园区内部道路(含管网)约3.5公里,总投资约3600万元;同时投资3000余万元,高标准改造化工园区入园道路2.3公里;启动了热电联产项目,为标准厂房和园区企业提供蒸汽配套;建成2.3公里电力线路,做好标准厂房供电保障。此外,我县在化工园区周边和县城周边建成的200余套住房,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住房保障,使企业人才能够安下心下抓生产经营,为工业经济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
四抓租售并举,为企业入驻提供选择。标准厂房不能建出来装星星装月亮,而是为招商引资打基础、添动能、提质效,实现双赢。所以,我县标准厂房建设在前期就严格按照贵阳市新型工业用地和标准厂房“M0”政策,为满足企业对厂房的具体需求打好基础,入驻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情况,采取租或买的方式取得标准厂房的使用权或产权,使企业能够合理调配资金,集中精力抓生产、促发展。
五抓项目安全,为项目入驻做好铺垫。一是抓好厂房在建设的施工安全,避免出现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保证项目建设工期;二是抓好资金安全,从项目投评开始,到建成交付,全过程都有跟踪审计跟进,保证不该花的一分不花,确保有效投资;三是抓环保和生产安全,在做好园区整体环评和安评的前提下,严格落实好项目环保和安全生产“三同时”,确保企业项目满足相应条件,综短建成到投产时间。
2023年,我县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高质量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全力打造贵阳贵安新型工业化承载空间。
我的发布到此结束,欢迎有识之士到息烽经开区投资兴业,共谋发展。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聚力“一圈两场三改” 全力打造幸福息烽
———在息烽县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息烽城乡建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党的二十大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乡建设发展中,息烽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城镇品质、城镇治理、产城融合等方面,科学布局县城发展空间、大力实施城市提升行动、大力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多措并举推动“强县城”工作,为息烽县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一是着力推进城市强功能提品质,让县城颜值更高。全力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新增公共停车位330个,大力推进市政道路及老旧小区雨污管网配建,供水管网建设,城区天然气管道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各类管网建设106.35公里,累计入户安装天然气14470户、惠及群众3233户。积极构建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体系,打通城区断头路,完成龙泉大道中段、兰海高速息烽南互通、团圆山环线、九庄和鹿窝两个乡镇高速互通连接线,加快推进同城大道新萝至久长段项目建设,打通南连贵阳贵安“主动脉”,提增区位优势,突破地理上偏居一隅、心理上偏安一隅的“两偏”局面,缩小融入贵阳贵安发展的时空差距和心理差距。
二是着力推进城市“一圈两场三改”,让居住条件更优。坚持以群众意见为指引,把话语权交给群众,坚持问计于民、坚持问效于民,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收集群众意见9000余条,根据群众意见增补项目29个。项目建设中,积极发动群众全程参与、全程监督,让群众眼中看到变化、切身得到实惠、心里感到满意。坚持对上积极争取、对内充分整合、对外充分吸纳,紧盯上级资金、本级资金、社会资金“三条渠道”,全力拓宽资金来源,形成投资合力,全县2021-2023年计划实施“一圈两场三改”项目66个。深入实施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三改”工程,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2022年我县实施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6.82万平方米,惠及群众728户,实施背街小巷改造24条。持续推进188套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建设,加快盛世名门、富熙加园等在建房开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大房地产市场招商引资力度,以生活宜居、环境优美、宜业康养为理念,提升息烽住房品质。
三是着力推进城市“南移西扩北联”,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按照构建中部城市更新区、南部城市扩展区、西部产城融合区、北部工业集聚区的“四区”定位,科学编制《息烽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围绕“红色息烽·氡泉之城”城市发展定位谋篇布局,完成温泉镇特色小城镇、永靖镇南山温泉特色小城镇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同城大道北段建设工作,实现“一轴一环”城市骨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原则,推进息烽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让城乡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为把息烽打造成为贵阳市靓丽的北大门作出积极的努力。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推动力度,毫不放松盯紧盯死各项任务目标,确保各项任务按节点有力推进,圆满完成住建领域“民生答卷”。一是有序实施改造计划。紧盯群众关心的问题,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扎实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按照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造、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计划到2023年在县城范围内重点打造3个15分钟生活圈,实施停车场项目15个,共新增车位9528个;实施农贸市场提质改造2个、新建生鲜超市4个;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建设,不断提升县城宜居品质。二是探索可持续推进模式。继续在推进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联动改造、吸引市场力量参与、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完善配套政策制度等方面加快探索,进一步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强化目标意识,以项目清单为抓手,统筹抓好项目进度、项目质量、项目安全、运营管理等关键,注重文化挖掘、特色引领,聚焦短板弱项,全力以赴攻艰,确保不折不扣圆满完成各项既定目标任务。三是紧盯群众关心的问题。强化群众参与,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把群众知晓、参与、监督、满意贯穿“一圈两场三改”建设始终,最大限度发动群众主动参与,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群众知晓、参与、支持“一圈两场三改”,不断提升群众知晓率满意率,全力以赴办好民生实事,让百姓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感谢各位领导和媒体朋友们对息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期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息烽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支持息烽县城镇建设,共同建设绿色息烽美好家园。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一在息烽县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大家好!
2022年以来,息烽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细落实,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共有脱贫户及监测对象2702户7626人(监测对象250户798人),均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一、健全防贫机制,坚决守住返贫底线
一是制定《息烽县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防贫监测预警线索共享比对机制,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多渠道多部门预警提供预警线索,今年以来,共完成4802条各级预警线索核实处置工作。二是坚持预防措施和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致贫返贫风险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二、坚持多措并举,促进脱贫群众增收
全县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7613元,增幅16.2%,在全市排名第二位。一是带动就业促增收,积极落实就业奖补政策,强化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促进脱贫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全县脱贫人口务工3227人,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二是抓实产业促增收,积极引导脱贫户自行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用好衔接资金安排项目145个(产业类35个),财政专项衔接资金实施的经营性项目分红覆盖脱贫户和监测户479户1304人,因户施策涉及1429户4526人。三是深化改革促增收,以宅基地改革试点为契机,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完成宅基地有偿退出18宗,涉及金额46.68万元;借助息烽县产权交易平台,宗牌挂牌闲置宅基地使用权信息985宗,成交548宗,成交金额2508.07万元。四是落实政策促增收,全县各类涉农政策性奖补资金共发放37173.82万元,同比增加24.3%。
三、落细落实政策,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持续巩固“3+1”保障成果。教育保障方面,义务教育阶段保持零辍学,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发放各类教育资助1105.2万元,惠及学生18139人,实现应助尽助。医疗保障方面,实现脱贫户参保、资助参保、“三重医疗保障”全覆盖,脱贫户及监测户参保资助金额150.74万元,“一站式”“一单清”即时结算住院3741人次,总报销金额1434.12万元。住房保障方面,建立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和农户住房安全日常巡查机制,2022年动态完成新增危房改造55户,全县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均有保障。饮水安全方面,常态化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排查,目前全县自来水覆盖率100%,水价不高于2元/吨,全县脱贫人口(监测对象)都达到饮水安全标准。
四、强化试点示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培育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的要求,有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2021年以来,4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共实施项目103个,项目总投资6439.95万元,目前已全部完工,支付项目款5389.742万元。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提升工作质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中交出优异的答卷!
在2022年第四次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我是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邓光耀,感谢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息烽工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今天的发布会,由我向大家介绍今年我县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及有关工业经济工作情况。
2022年,对息烽工业来说,是极不平凡、具有特别意义的一年。去年各级新型工业化发展大会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相继召开,全县坚定不移聚力强工业行动,明确了以磷化工为主导产业,健康医药(化学药)为特色产业的“一主一特”产业定位,工业发展“破题起航”。今年来,围绕“一主一特”产业方向,系列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建设、建成投产、投产见效,工业发展“破局成势”。同样这也是息烽工业经济发展困难问题多重叠加的一年。疫情散发对全国、全省、全市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冲击,息烽工业同样受到波及。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压力,大鸿煤业、开磷息烽合成氨等企业相继停产,加之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部分企业生产成本陡然升高,经营面临巨大困难。这些问题,都对我县工业经济稳定运行带来挑战。但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各级领导常态化抓具体抓深入,竭力发挥“拼、抢、赶”的精气神,深入企业走访帮扶,带动全县上下形成大抓产业、大抓工业之势。推动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稳链,推进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建链,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各项工作,工业强县步伐坚实有力。今年1-11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持续正增长,增速4.3%。实现工业投资37.42亿元,同比增长88.6%,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4.38%,较2021年提升了21.7个百分点。
一是磷化工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凸显。我县围绕磷化工产业发展方向加快项目布局。今年来,在传统磷化工方向上,加快化肥产品提质增效的同时,不断推动精细磷化工延链,提升产业竞争力、生命力。建成了250万吨选矿、50万吨智能肥一期、10万吨彭化肥、3万吨无水氟化氢等项目。启动了40万吨PPA、35万吨磷矿石改扩建等项目建设,三氟化氮电子特气项目即将签约;在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方向上,敏锐把握机遇,全力推动新能源电池材料风口产业,延伸磷化工产业链条。建成了10万吨电解液一期(3万吨)、3万吨磷酸铁、20万吨电池级磷铵等项目,启动了10万吨磷酸铁锂、6万吨磷酸铁、2万吨电池回收等一批重点项目,航盛锂电硅碳负极等关联项目也将布局息烽。以上项目建成达产,预计每年可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新增增加值80亿元以上,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也将会更加显著。
二是健康医药(化学药)产业逐具雏形。化学原料药产业园有序推进,按照抗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高血压四大类原料药物发展方向,加快推动项目落地。现已签约建业化工医药原料、澄华生物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及总部基地、湖南复瑞生物医药、中森医药中间体化学药4个项目。中森医药中间体项目已启动建设。已入驻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增加产值11亿元。
三是配套产业项目有序推进。2020年,恒力产业园落户贵安新区,围绕建强纺织产业链,贵阳贵安推动集群发展构建纺织生态圈,在息烽布局息烽印染产业园。今年10月,息烽印染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并配套建设热电联产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0亿米印染加工能力,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约50亿元。同时热电联产项目将为我县化工园区提供充足的蒸汽配套保障,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要素支撑。
今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抢抓机遇,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积极构建息烽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奋力推动息烽工业经济“破茧蝶变”。
我的发言完毕,感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