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驻村工作队帮我把缝盘加工机器安装到家里来了,真的实现在家里就业了,现在在家里有时间就做缝盘加工,做饭照顾老人小孩都非常方便,非常感谢我们的驻村工作队。”兴隆村村民李燕激动地说道。
近年来,温泉镇兴隆村驻村工作队认真履行“一宣六帮”工作职责,深入实施“强村、富民、善治”三项工程,持续在驻村工作上展真招、求突破,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精准施策,助力产业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兴隆村位于江都高速公路温泉出口处,地理位置优越,但产业发展一直是难题,村民也难以增加收入。“在了解到兴隆村的发展劣势之后,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进行了多次探讨,该如何立足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兴隆村驻村帮扶单位贵阳银行派驻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刘德耀谈起兴隆村的产业发展,逻辑清晰,目标明确。“我们决定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
“我们有了发展措施后,驻村工作队也积极向驻村帮扶单位贵阳银行争取项目资金,帮扶单位也很支持,帮助我们引进生猪养殖厂、发展鱼藕种养、缝盘加工厂等,给我们村新增了许多产业。”说起这些产业,兴隆村党支部书记王正刚心里既激动又感激。
据介绍,在驻村帮扶单位贵阳银行的帮扶下,兴隆村引进富之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486.6万元建设占地50亩的生猪养殖项目(年出栏生猪1万头),帮助72户村民每年每户固定分红5000元,村集体年均固定分红4万元。还依托生态环境优势,贵阳银行还帮扶资金31万元,打造兴隆村鱼藕种养示范基地50余亩,年产量1万余斤,为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
同时,驻村工作队还紧盯群众需求,积极链接资源,向贵阳银行争取项目资金8万元建设缝盘加工厂,采取“公司+村集体+村民”的运营模式,帮助村集体年增收5万余元。通过引进发展这些企业,带动了兴隆村村民300余人就业,带动群众人均增收3000-4000元/月。
积分管理,提升治理效能
“我们村离镇政府1公里,村里就有高速路口,地理位置好,交通有优势。虽然产业得到发展,但每次都还差点劲。”王正刚总结过往,认为“差点劲”的最大原因是没有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为了提高村民参加村级事务治理的积极性,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多次商议,贵阳银行也多次到村指导调研,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一起商讨,最终决定实行‘四有’激励‘五个村民’积分兑换机制。”
思路方法有了,如何实践是一个难题。“我们决定盘活老村委会建立积分超市,但这些建设资金才是真正的难题。”王正刚说,“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驻村帮扶单位贵阳银行帮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当时我将情况向我的派出单位贵阳银行汇报后,他们也很支持,帮扶了8万元建设积分超市,还有社会爱心人士募捐了物品,我们的积分超市就干起来了。”刘德耀谈起积分超市的建设过程,每件事仍历历在目。
2022年3月,积分兑换机制第一版开始试用。在试用过程中,第一个版本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村民们发现每次参加活动获得的积分很少,但兑换物资需要很多积分。问题暴露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继续完善制度,党员、村民分别提意见,商议决定提高参加单次活动所获得的积分,降低兑换奖品门槛,参加一次活动的积分从2分增加到5分,通过一增一减,提高群众参加积分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村“两委”不断听取建议、解决问题,积分兑换机制最终改了三版。
“村民在积分超市慢慢尝到甜头,他们现在参加村级事务治理的积极性也比以前高很多,像村民李俊才在开展治厕工作时,主动指导其他村民,每次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参与的人数都是之前的一两倍。”王正刚谈起村民参与村庄事务治理的变化,脸上不禁露出喜悦的笑容。现在兴隆村参与积分兑换的人数已有1000余人,参与率已超过60%。
解忧纾困,增进民生福祉
干事担当,是驻村帮扶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去年,由于天气干旱,水源干枯,导致很多村民人畜用水困难,驻村工作队帮助想方法、寻路子、找资金,为4个村民组400余人购买了饮水工程设备,并筹集资金帮助村民解决饮用水难题。”王正刚介绍道。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是驻村帮扶的初衷。”刘德耀说。“有一次一个村民半夜突发疾病,打电话来,刘书记立即把他送去医院,还帮他垫付了医药费。还有一个村民因脚踝溃烂,无法行走,驻村工作队还联系医生上门就诊,还帮助送村民住院治疗、献血等。”兴隆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蔡星谈起驻村工作队的事迹,如数家珍,她说,“为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驻村工作队还联合驻村帮扶单位贵阳银行帮助兴隆村开展撂荒地整治,10亩的撂荒地现已变成高粱地。”
如今贵阳银行帮扶兴隆村已有10年,现在漫步在兴隆村的田野上,一眼望去,公司开到了家门口,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时常还能听到捕鱼的号子声,闲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不断拓宽,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庄稼硕果累累,蔬菜采收人影繁忙……一幅幅产业兴旺、强村富民的景象跃然眼前。
成果日益累计,振兴仍在路上。“我们驻村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将继续积极争取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和产业项目,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绘就‘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刘德耀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