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聚焦息烽

贵阳息烽县青山苗族乡:三大引擎助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田间地头,农户们齐聚,专心致志听着专家讲解如何让新栽的油菜苗长势更佳;紧锣密鼓装修的民宿,正为下一个“避暑游”蓄势待发;新修剪的刺梨舒展枝丫,努力积攒养分为来年结果积蓄力量……冬闲人不闲,尽管近日贵阳市气温骤降,但走进息烽县青山苗族乡,各处还是一派繁忙景象,给冬日的乡村增添了勃勃生机。

近年来,息烽县青山苗族乡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激活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人才振兴三大引擎,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党建领航强保障 

连日来,青山苗族乡绿化村加工烘干厂房内一片忙碌,数台烘干机忙着作业,一旁的仓库内,堆放着一袋袋烘干后预备加工的辣椒。

“这是村集体为了发展菊花产业而建设的烘干房,由于目前菊花的生产销售已全部完成,因此又采取出租经营的运行模式,租借给辣椒生产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助力村集体增收。”绿化村村支书黄桂兰告诉记者。

近年来,绿化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领航作用,结合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的组织方式大力发展菊花种植。村集体示范种植20余亩,群众以土地入股或流转等方式参与,共种植菊花200余亩,企业统一培训种植技术并保底收购,一年可采摘7次,总产量达4万公斤左右。

“产量有了,但想要长远发展菊花产业,解决鲜花保质期短、农产品附加值偏低是一个关键问题。”黄桂兰表示。

为完善菊花产业链条,绿化村党支部向上申请帮扶资金,投入102.9万元,修建了448平方米菊花烘干房,形成了种植、采摘、烘干、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农忙期间,每天有大量的菊花来到这里,经过加工烘干后,再走向市场。

从鲜花变身干花,仅仅多了这一道工序,菊花的产品附加值就提升了数倍,同时,也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并提高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2023年村里菊花产业预计总产值达240万元,能促进群众增收40余万元。”黄桂兰说,下一步,绿化村党支部还将加快菊花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并积极开发菊花田的文化旅游价值,探索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路径,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采摘游玩,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真正将“小菊花”做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根本。

近年来,青山苗族乡全力建强“组织引擎”,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利用村集体合作社优势,成立农业发展公司,积极探索“合作社+”经营模式,通过一头帮企业,一边连市场,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乡5个村在村集体合作社的带领下已成立5个农业发展公司,完成创立、引进种植企业15家、畜牧企业22家、渔业企业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振兴“富口袋” 

冬日,走进群山环抱的“云上大林”刺梨庄园,刺梨树漫山遍野,蔚为壮观。基地负责人张群正组织务工村民给刺梨进行剪枝、除草等工作,并细心为他们讲解修剪要领和注意事项,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冬季管护期主要是施肥、剪枝,来年果子口感和品质才会好。”张群说。

“云上大林”刺梨庄园于2018年落地青山苗族乡大林村,是贵州金锐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打造的集刺梨种植、刺梨加工、乡村旅游等于一体的农旅一体化项目,该项目依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方式,流转土地种植刺梨600余亩,通过“种、管、研、销”经营方式,完成刺梨原汁、刺梨甜酒、刺梨酸汤等产品研发、加工,促进产业链融合发展,拓宽农户增收渠道,让金灿灿的刺梨成了大林村的致富“黄金果”。

“2023年庄园刺梨初进盛果期,鲜果产量约300多吨,可榨50吨原汁,每斤原汁售价为40-60元不等。”张群表示。

企业盈利的同时,生产基地还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

村民黄应菊就是刺梨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自大林村发展刺梨产业起,黄应菊和许多村民摇身一变成为了种植基地工人。“基地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刺梨种植、采收、管护都需要人,一天能挣百八十元呢!”黄应菊介绍,一年在基地务工就能增收3万元左右,不耽误照顾家庭,也不影响自家的农事生产。

据统计,该公司通过土地分红、务工就业、技术支持等惠及村民近200户,每年向村民发放土地分红、务工工资合计60余万元。

“2024年刺梨进入盛果期,将迎来大丰收。届时,我们会加大推广销售力度,让大林刺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张群说。

大林村刺梨是青山苗族乡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青山苗族乡聚焦农村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通过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打造名优品牌,支持产业延伸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截至目前,已发展高钙苹果、有机西红柿、七月菊、刺梨、猕猴桃、辣椒、红薯、包菜等特色产业,年产值预计达1170多万元,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头雁”引领底气足 

“冬季气温低,所以浇水时要注意,给水量要小或洒水,防止水量过大导致地温骤降,破坏幼苗根系……”日前,寒潮来袭,给冬季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青山苗族乡农技人员张义富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传授冬季蔬果应对管理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全力保障冬季蔬果生产稳定。

张义富,背着一个挎包,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他是青山苗族乡的知名“土专家”,平时喜爱研读种植养殖方面的书籍,周边村寨谁家在果蔬种植、管护或养殖上碰到难题,他总是乐呵呵帮助大家破解。

“我家里就是务农的,从小就对这方面感兴趣。以前读书也专门学的设施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我就回乡了,那时候跟着乡里种核桃,慢慢地就自学出了一些技术。”张义富表示。

2009年,张义富受聘成为青山苗族乡核桃办技术人员,每天到核桃基地手把手教种植户施肥、剪枝及病虫害防治等。每逢乡里有农业农村局组织的专家、学者过来培训,张义富都积极参与。平时,他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阅读有关书籍。随着种养经验越来越丰富,他成了口耳相传的“土专家”。

如今,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张义富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为大家“传经送宝”。“我的这些经验都是多年摸索积累的,大家认为实用、愿意学,我就分享给大家,也希望能帮助到他们。”张义富说。

近年来,青山苗族乡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做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引、育、用、留,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截至目前,新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00人,评审报送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高级职称14人、中级47人、初级14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