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聚焦息烽

【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上红马村的振兴之路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去年种红薯比种玉米多赚了一千多,今年村里稳定了种植规模,这日子更有奔头了。”夏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息烽县永靖镇上红马村的田野间已传来劳作的声音,村民曾宪军弯腰查看红薯长势,脸上洋溢着笑容。这片被喀斯特丘陵环抱的土地,正以“红马精神”为引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蹄疾驰。

上红马村村景

上红马村的村名,源于一个口耳相传的美丽传说。据村中老人讲述,古时每日清晨,总有两匹火红骏马从上红马村老鹰崖山间奔腾而出,一匹向下洪马村飞驰,一匹向上红马村水头上组疾行。骏马马鬃如烈焰舞动,嘶鸣声回荡山谷,虽无人知晓其来历,却成为村民心中勇往直前的精神图腾,上红马村的村名由此得来。

“老一辈常说,那红马是山神的坐骑,教我们做人要像马儿一样脚踏实地、永不停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俊华说。如今,这个寓意着“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传说,已化作村民发家致富的精气神。

虽距县城仅12公里,过去的上红马村却因山高路远、交通闭塞举步维艰。“去一趟县城得走三小时山路,雨天一腿泥,晴天满身灰。”61岁的村民刘忠贵记忆犹新。

群山环抱、绿意盎然的村庄

转机始于2008年,随着下洪马村七组到联丰村老鹰岩组13.2公里乡村公路完成硬化,让上红马村有了自己的第一条水泥路,这个藏在深山的小山村终于与外界“相连”。此后十年间,上红马村7公里串户路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每家每户,5.5公里灌溉水渠、防洪沟渠让500亩田土增收更有保障,自来水水厂供水全覆盖,12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山乡。上红马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持续补齐,不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提质”。

2022年秋天的一个深夜,上红马村村委会会议室灯火通明。原来,村里试种的50余亩红薯试验田,让群众看到了致富新希望。“亩产最低超4000斤,最好的达到了8000斤,比玉米增收1500元以上。”汪俊华掰着指头算账的声音,至今让现场参会的村民记忆犹新。

发展红薯种植

“苕师傅”公司加工厂

为了进一步推动红薯种植产业发展,2023年,上红马村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成功引进了贵阳市苕师傅风味食品有限公司落户,采用“村集体 + 公司 + 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建起一座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红薯加工厂,主要生产红薯粉丝。2024年,加工红薯760吨,年产值350万元。今年,在公司带动下,上红马村发展红薯种植面积500余亩,并带动周边地区种植160亩。

汪俊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红薯种植产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了村内5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2024年,户均增收3000多元,村集体收入也突破了21万元。”

村民一起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全村302户群众齐聚新修的文化广场吃团圆饭。大家欢聚一堂,共话集体经济的发展成就,共谋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共享这幸福美好的时光。广场上,老人和孩子们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展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和谐画卷。

漫步上红马村,连片红薯地与辣椒田错落有致,生机勃勃。“我们正在规划红薯精深加工和乡村旅游项目。”汪俊华带着记者一行行走在上红马村的通村公路上,眺望着远处的老鹰崖,记者仿佛看到,远处的山峦起伏如同骏马的脊背,恰似传说中那匹奔腾的红马,正载着村民们奔向更加红火的日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