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息烽 » 人文风情 » 笔墨息烽

【息烽文苑】诗歌•散文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息烽县城规划有感》

——佚名

青山绿水息烽红,古朴典雅国民风。

美丽小城何能见,久久用力十年功。

(二零二五年五月八日 作)

如是我闻

童 遥

西望山与南望山之间,是一片狭长的谷地,北端的沙基坝地势平缓,一直绵延到南望山腰的沙基台,长连房子矗立在沙基台上,背靠西望山,虎瞰潮水河。

在沙基坝,长连房子是神一样的存在,翘脊悬檐,红墙碧瓦、掩映在古银杏的疏影里,古色古香,别具一格。余疙瘩是长连房子的原住民,这样说的原因是他在这里居住的时间最长,如今是沙基学校的杂工,我的邻居。

初到沙基学校那段时间,每天都看见余疙瘩罩着青灰色长衫,脖子上搭一条灰白毛巾,一高一低两条腿在校园里有节律地移动,带拽着长衫摇摆飘逸,煞是抢眼。

“这墒墩、阶条、瓦当,随便一件,都比你年岁大,比我年岁还大呢。”

余疙瘩人勤快、话不多,只有在谈起长连房子、谈起回龙寺,他的腰板子才会挺起来,晦暗的玻璃体立时变得纯净清澈。此时,我正坐在操场边的青石墩上,脚下全是瓦砾的碎片。余疙瘩说的墒墩就在我屁股下的青石墩,低头看时,上面还有精美的祥云和花鸟图案。

“那一片是大殿,一进三重,瓜柱得有这么粗”

他又指着教学楼方向说,双手在空中合抱,显然形容得不够贴切,双臂形成的圆圈缺着一多半。

“可惜了,一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烧红了沙基坝的天呀!”

余疙瘩自语,又像在对我说。许是站得久了,他提拎起长衫的下摆,顺势坐在青石条上,我才发现他的左脚套在一个铁箍子里,如同脱水的咸腊干。

回龙寺是远近闻名的临济禅宗道场。梵钟是禅宗古刹最明显的标识,也是寺庙规格规模的象征。西望山一共有八处大庙,分别是凤池、瞿昙、寒山、毗庐、华严、万寿、水口和回龙。每一座寺庙都有一口青铜梵钟,据说都是善男信女捐资铸造,上面密密麻麻錾刻着捐资人的名字。捐资铸钟是佛教信众最乐意的事。捐了钱,就可以将名字刻在钟上,大抵是为了借助钟声,向神灵通达自己的虔诚。“破四旧”那会儿,大钟被革命群众斧锤相向,变成一堆废铁,碎片多半被村民们捡回去,打制成犁头、耙殳、镐头等农具,残存的屋梁、椽皮、廊柱甚至残砖破瓦,大多被沙基台的村民们收罗殆尽,建成了圈舍。老辈人说,庙址庙基是神佛的领地,寻常人家住不得,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也都受过香火,有灵性,即便寺庙破败了,也不能随便取用,倒是在庙址庙基上建学堂,用庙里的基石砖瓦建牲畜圈舍,反倒百无禁忌。

长连房子是沙基小学的教工宿舍,我住在最西头,还有几个单身教工,然后就是余疙瘩。从廊门进入,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穿过天井是一进两间的起居室。廊门只有门洞,没有门,有江南园林“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蕴,只是外墙面已经斑驳,不时露出青砖罅隙,如余疙瘩额头的皱纹,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长连房子的廊门并不完全一样,一种是我居住的“Ω”形状,上高中时,高度近视的几何老师曾经一遍又一遍地教我们说“omiga”,我却总记不住,母亲听我费劲地念,在一旁说“饿了,有米饭、有朒朒吃,就不饿了噻”。朒朒是沙基坝方言,就是肉,我一听,立马口舌生津,就牢牢记住了“饿米朒”这个符号名。不过在建筑学上这种造型叫宝瓶门;另外一种是余疙瘩住的,由四瓣海棠花瓣抽象合成,自然就叫海棠门。余疙瘩告诉我,沙基坝的回龙寺最大的特点就是“僧尼同寮”,也就是庙里修行的既有和尚,也有尼姑,宝瓶门里住和尚、海棠门里住尼姑。我诧异了好一阵子,后来查了资料,还真有“僧尼同寮”的。

之后的好一段日子,我的满脑子都是余疙瘩的咸腊干腿。先前他每日在校园里逡巡,青布长衫笼着佝偻的身躯,飘逸而轻盈。如今才知道,那空洞的裤管里的咸腊干和罩在咸腊干上的铁箍子,该有多么沉重,余疙瘩清瘦单薄的小身板何以承受。退休的老校长告诉我,余疙瘩是老和尚从外面捡回来的,自小就在庙上生活,是一个小沙弥,只晓得俗家姓余,但具体从哪里捡来的、叫什么名字却无从查考。

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革命浪潮中,沙基坝的革命群众驱散了回龙寺里的僧尼、捣毁了佛龛佛像,最后一把火点了大庙。小沙弥无处可去,拼命护卫着寺庙,却被扣上了“封建残余铁疙瘩”的帽子,被批斗、吊打,最后扔进长连房子自生自灭,从此也就有了“余疙瘩”的诨名。毕竟是一条人命,因为他的一息尚存,多少熄灭了一些革命群众心头的怒火,那扔向长连房子的火把才被踩灭,僧寮房得以保全。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小沙弥捡回了一条命,却留下了永久的残疾。

后来在大庙遗址上建成了学校,成为教化沙基坝后辈子孙的场所,余疙瘩依旧住在长连房子,成为学校校工,如同寺庙里的小沙弥,每天干一些杂活儿,也算是一份正经营生。

转眼就要放暑假了,空闲下来,余疙瘩一头扎进长连房子后古银杏下的蒿草丛,我闲来无事也来帮忙。我们将剪下来的灌木枝桠、带刺的树莓藤蔓、青蒿条等巴拉到一起,滚成一个藤球,堆到空地上,如此反复。杂草清理干净后,我发现银杏树根部和匍匐的枝桠上,挂满了红布条,一多半已经泛白,但上面的字迹还依稀可辨,有祈求国泰民安的、有祈求父母健康长寿的、有祈求子女学业有成的。微风拂来,那些红布条在婆娑的疏影里摇曳,引领着人们的美好的祈愿直达神祇。

暑假期间,长连房子里的教工多半回了家,校园倏忽间空荡荡的。我回乡间住了几日,竟惦念起校园的清静来。一进校园,远远看见余疙瘩在门口支了一个凉棚,他就站凉棚下,给来往的村民派发绿豆汤。而长连房子后的古银杏树上,又增加了很多红色的布条。

余疙瘩递一碗给我,说喝吧,解暑。我接过来,囫囵喝下去,顿感通体清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