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息烽 » 图说息烽

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丨石硐镇“五得三一”工作法:让基层治理有温度见实效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盛夏时节,在息烽县石硐镇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一场静悄悄的治理变化正在发生。镇村干部不再“匆匆来、匆匆走”,而是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聊家长里短、解急难愁盼。

这种变化,源于石硐镇创新推行的“五得三一”群众工作法——“群众家里坐得下、粗茶淡饭吃得进、家长里短聊得来、大事小事谈得拢、难题难事解得开”,以及“互留一个联系方式、结交一些亲戚朋友、办理一批好事实事”。借助该工作法,石硐镇重构干部服务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石硐镇全景

让干部“沉下去”

石硐镇地处山区,辖18个行政村206个村民组,常住人口2.6万余人。过去,党群联系弱化、群众诉求复杂等问题突出,一些干部进村入户时“嫌板凳脏不愿坐”“和群众说不到一块去”。

为破解这一难题,石硐镇结合“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探索创新“五得三一”群众工作法,明确领导班子联村、中层干部联网、一般干部联户,统筹全镇126名党员干部进组入户,全面摸清全镇基本情况,了解群众实际需求,指导参与村“两委”落实镇党委、镇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

驻村工作队走访群众,了解民情需求

今年以来,石硐镇党员干部运用好“五得三一”群众工作法,走遍全镇206个村民组,叩响了4000多户群众的家门。

石硐村村民周银学家中新建房子,原本打算办搬家酒,在走访干部耐心劝说下,他不仅主动取消酒席,还成了移风易俗的“宣传员”;中坝村驻村干部陈德华在走访中了解到村民朱永平为研究生学费发愁,于是四处奔走联系爱心企业进行帮扶,为其解决了10万余元的学费和生活费。“石硐镇的干部是真真切切为我们办实事。”事后,朱永平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朱永平写的感谢信截图

这样的故事在石硐镇还有很多。通过干部下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被一一记录、逐项解决。截至目前,石硐镇收集社情民意1700余条,已全部办理。

让问题“解得开”

干部与群众围坐一圈,聊政策、问困难、谋办法,从“两清两改两治理”、农村“五治”到产业发展,群众关心什么,干部就讲什么;群众愁什么,干部就记什么。在石硐镇,“坝坝会”“板凳会”逐渐成为干群连心的“议事厅”。

广泛举行“坝坝会”“板凳会”,这是石硐镇推行“五得三一”群众工作法,依托村“两委”、村级议事协商会、村民代表会以及决议或办理结果公开“三会一公开”村级议事协商新模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一个反映。

村干部组织群众召开坝坝会

2021年,大洪村被民政部列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大洪村围绕财务开支、公益建设、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等进行议事协商,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今年以来开展议事协商5件,办理5件,实现“零投诉、零上访”。木杉村有村民反映村庄垃圾桶放置不合理,针对群众反映问题,联村干部立即走访并结合实际调整位置。在此基础上,木杉村召开议事协商会,在全村新增12个垃圾桶、规范24处投放点,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党员干部走访群众,收集社情民意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群众心中的大事。”石硐镇党委书记李道权说,对于涉及群众办理事项通过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双交双办”、结果公布等方式,形成“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的工作闭环。

让群众“更温暖”

“现在找干部就像找邻居一样方便。”何家洞村村民陈才云笑着说。互留一个联系方式、结交一些亲戚朋友、办理一批好事实事的“三一机制”,成为石硐镇密切干群关系的“黏合剂”。

石硐镇水头村、高峰村群众工作群

一部部手机架起沟通桥,一个个“亲戚”结下帮扶缘。推行“双线互联”模式,线下开展群众大走访,线上建立微信群全覆盖,2455个互留电话、1132个微信好友、34个群众工作群织就了石硐镇立体服务网。依托“双线互联”模式,今年以来,石硐镇群众主动找干部办理事项160余件,群众跑腿次数减少了55%。开展“1+N亲情”结对,每名镇干部结对1至2户困难家庭、多户普通家庭,心系困难户认“穷亲”,关怀孤寡老人认“老亲”,关爱留守儿童认“童亲”。

石硐村联村干部张再红帮助精神残疾患者鉴定残疾等级并申请临时救助;高青村联村干部杨政琴为种养大户申请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这些“亲戚”间的暖心故事,让干群关系越走越亲。

石硐镇航拍景象

“管理变服务,不是简单的角色转换,而是治理理念的重塑。”李道权说,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重建“鱼水之情”,“五得三一”工作法,以情感联结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牢坚实基础。

在当下的石硐镇,党员干部记录民情的笔记本、存满“亲情号”的手机、晒得黝黑的脸庞,成为该镇新时代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