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息烽 » 图说息烽

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丨息烽:苗乡清凉资源“变身”避暑经济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仲夏时节,息烽青山苗族乡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这里平均海拔1258米,森林覆盖率高达62%,平均气温比周边地区低3至5度。作为息烽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青山苗族乡正将得天独厚的清凉资源转化为蓬勃发展的避暑经济,蹚出一条颇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青山苗族乡绿化村后寨组

漫步苗乡,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处处赏心悦目。这份惬意背后,是当地以农村“五治”和“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推动人居环境蝶变的一个缩影。据青山苗族乡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以农村“治房”为契机,不仅规范建房审批,还美化农房风貌,同步盘活闲置农房资源。如今,全乡有36户村房变身避暑旅居点,305间客房可同时接待600多名游客。

说起村房变身避暑旅居点,绿化村后寨组张天贵家便是典型代表——改造后的房屋不仅吸引了息烽本地师女士以每年5000元整租养老,屋内增设的消防设施,屋外规划的小菜园,都让这份“清凉生意”更添安心与温馨。

工人们制作鲜花饼

人居环境的改善为避暑旅居产业的发展铺就坦途。青山村塘坎组的“英子小院”里,阵阵玫瑰花香扑鼻而来。曾经的猪圈摇身变为鲜花工坊,每天清晨现制的两三百个鲜花饼香气四溢,吸引着亲子家庭前来体验手工乐趣。“我们根据时令推出采茶、玫瑰花采摘、古法制茶等多种农事活动,让游客沉浸感受苗乡生活。”小院主人梅长英介绍。这位从贵阳返乡创业的民宿经营者,将自家闲置农房改造成18间客房后,年收入不断增加,仅2024年营收达20余万元。

“青山乡居·那渡”民宿共享餐厅

在绿化村,“青山乡居·那渡”民宿每逢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目前我们接待的客人主要来自本地及周边地区,还吸引了重庆、湖南、广东、四川等地的游客。”民宿项目负责人罗时丽透露,“青山乡居·那渡”民宿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在提升游客体验的同时,还带动20余户村民参与餐饮经营,拓宽增收渠道。

苗族文化是青山苗族乡最闪亮的名片。在青山苗族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人定期教授学生传统芦笙舞,“传统的芦笙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比较晦涩难懂,现在我们创新书本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容易懂更容易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青山苗族乡苗族文化传习所负责人杨开兵介绍,传习所年均开展传承教学活动40余场,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

杨开兵开展芦笙教学

在青山苗族乡,每逢“四月八”苗族传统节日,芦笙表演、手工苗绣展示等活动精彩纷呈。当地还引进经营主体,组织50余名绣娘创新传统工艺,让民族文化焕发新活力。

好生态、好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来自深圳的罗女士已连续两年选择到“英子小院”避暑,通常从六月住到国庆。“这里农家菜新鲜,空气好,饭后散步特别舒服,下个月我的朋友也要来这里。”罗女士说。“这里夏天凉快舒服,水质好,蔬菜没农药,吃着放心!贵州的素瓜豆我能吃一大碗。”正在绿化村后寨组杨祥英家避暑的杨松章老人开心地对记者说。今年81岁的杨松章来自重庆,已在杨祥英家度过了11个夏天,不仅自己每年如期而至,还介绍了十多位亲友前来避暑。

游客采摘水果

数据显示,仅2024年,青山苗族乡就接待游客入住3.8万余人次,其中夏季游客超过8000人次,带动群众增收120万余元。

据了解,青山苗族乡围绕爽身、爽心、爽眼、爽口、爽购、爽游“六爽”体验,打造生态步道、露营基地等特色项目,举办文化展演、民俗体验等活动,推进农房风貌改造与田园景观提升,把山野时蔬变成舌尖上的特色美食,不断推广民族手工艺品展销和农特产品,积极开发山水康养游线与文化研学活动,同时以农村“五治”和“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让村寨美、生态美、环境美、生活美、民风美成为青山旅居的亮丽底色。

青山苗族乡青山湖景色

“我们以‘六爽青山+生态旅居+文化体验+特色农业’为核心,着力打造区域旅居康养目的地。”青山苗族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五治促五美”发展理念,让清凉资源持续释放发展热能,不断提升青山旅居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