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2020.12.01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我的扶贫故事 我的脱贫故事 #决胜2020 【中国的脱贫智慧】

【我的扶贫故事】王学祥:退伍不褪色 矢志战贫困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视力保护色:

“拿钱不多,管事不少。”家里人经常这样说我。

我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能用拿钱多少来衡量。我1981年入伍,1985年退役后一直在鸡场村工作,先后任代课教师、烤烟辅导员、村民兵连长。1994年,我当选息烽县九庄镇鸡场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6年。如果只是为了个人赚钱,我肯定不会在鸡场村“呆”这么多年。

2000年6月24日,息烽县遭遇百年不遇洪灾,突如其来的洪水让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看着群众瞬间陷入危急险难之中,我心急如焚,立马投入到抗洪抢险最前线,救下多名群众。群众转危为安,我比发了大财还高兴。

1998年至2001年,我连续被评为贵阳市优秀党员,2000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6.24”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称号,被贵州省军区政治部、息烽县人武部记三等功1次。这些荣誉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鞭策,它们让我以军人忠诚担当的本色和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做好村支书这份工作的决心。

回想初任村支书时,压力可真不小。那时候,村里电不足、路不通、水不稳、电视看不上,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群众赶集基本靠走,饮水基本靠挑,村里农业发展没有特色,传统种植只能勉强糊口,全家人的经济来源就靠卖点鸡蛋和家禽。为了改变现状,我县里各个部门连轴转,申请解决水、电、路的项目指标。2001年,我争取到了全国妇联第一个进入贵州的“母亲水窖”项目,获得经费60万元,同时自筹资金6万元,将大龙滩山泉水引到鸡场村,建立了2个集中式饮水池,结束鸡场村吃水困难的历史。

根本性的转变在2016年。那时候息烽县“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很多政策向乡村倾斜。我意识到这是个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契机,多次到县交通局等部门申请修路指标,获得批准后,在资金不多的情况下,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建通组公路、机耕道10余公里,接着又借助组组通项目,修建和硬化通村通组公路12余公里。至此,鸡场村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的时代一去不返,也为接下来的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2018年,息烽县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鸡场村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引进羊肚菌种植项目。高效产业对群众来说是个新鲜事,最终效益如何大家心里没有底,都很犹豫。为了使该种植项目能够成功落地,我和村支两委的人员挨家挨户做群众的工作,反复商讨方案,最终以70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费流转了近200亩土地,流转土地的群众则成为产业工人参与生产管理,项目成功落地。当年,除土地流转费外,群众人均务工增收近8000元。

羊肚菌种植的成功,让群众对现代农业充满信心。鸡场村紧接着发展了2600亩脆红李,300亩苹果、400亩南瓜,100余亩吊瓜,实现了高效产业全覆盖。年人均纯收入从1994年的300元跃升到现在的8000元,全村27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退伍不褪色 矢志战贫困。现在,我把“拿钱不多,管事不少”当成对我的褒奖。鸡场村从满地苞谷到满山经果林,群众钱包越来越鼓,这与我们村支两委成员的“管事不少”是分不开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网站声明|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51-87721549   地址:息烽县永阳街道县府路27号2号楼

息烽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黔ICP备10201081号 公安备案号 52012202006106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标识码:5201220001